近日,西南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邓洪平教授团队在五里坡保护区葱坪原生性亚高山湿地草甸开展监测取得重要成果,不仅发现植物新种,还系统摸清了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葱坪亚高山草甸是重庆市唯一保存完好的亚高山湿地草场,其核心区的泥炭藓沼泽湿地更是全市面积最大、原始性最强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此次调查显示,该区域分布有狭叶泥炭藓(S.cuspidatum)、多纹泥炭藓(S.multifibrosum)、粗叶泥炭藓(S.squarrosum)3种泥炭藓科植物,其中多纹泥炭藓和粗叶泥炭藓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多纹泥炭藓更是中国特有种。葱坪湿地堪称重庆市泥炭藓资源的“天然基因库”。
本次监测发现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孩儿参属(Pseudostellaria)新种——方氏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fangiana Zhe Zhang&H.P.Deng),进一步丰富了三峡库区特有物种记录。同时监测到苏门白酒草(Erigeron sumatrensi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等外来入侵植物,其强适应性和扩散能力可能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需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综合运用物理清除、生物防治等手段遏制入侵物种扩散。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葱坪湿地生态系统面临新的挑战。泥炭藓作为重要的“碳汇库”,其生长环境对水文条件极为敏感。当前已出现沼泽边缘干燥化迹象,部分区域泥炭层出现薄层化趋势。五里坡管理中心将联合科研团队开展长期定位观测,制定针对性保护修复方案,确保这一珍贵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存续。
此次调查成果为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及生态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撑,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入侵物种防控、泥炭藓沼泽水文调控等保护工作,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