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阴条岭管理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阴条岭保护区内官山林场开展联合考察时,发现了短茎马先蒿(Pedicularis artselaeri)。这是在阴条岭首次记录到该物种,进一步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短茎马先蒿隶属于玄参科马先蒿属,是中国特有种,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其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以及四川东北部地区,通常生长在海拔1100-2800米的石坡草丛和林下较干处。此次在阴条岭官山林场发现的短茎马先蒿,生长于海拔2100米以上阔叶林之下潮湿的崖壁上,6月为其盛花期。其植株矮小,为多年生草本,因植株基部密集的枯叶丛形似蚁巢,在民间被称为“蚂蚁窝” 。短茎马先蒿的茎干枯后呈暗黑色,肉质纺锤形根系具分枝,叶片羽状全裂,叶柄具膜质翅,花冠呈浅紫红色,蒴果顶端带有扁指凸尖,花期5-6月,果期7-8月 。其紫色或紫红色的花冠呈二唇形,具有二强雄蕊,花药包藏在花瓣中,两两相对,极具观赏价值。
此次新发现的短茎马先蒿,进一步更新了阴条岭保护区的被子植物名录,为研究马先蒿属,尤其是短茎马先蒿的起源、地理分布格局以及演化规律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此外,短茎马先蒿作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野生花卉,未来有望在园林观赏领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大巴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已陆续发现多个新纪录物种和珍稀物种,充分彰显了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