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林业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当代党员:“植”此古树青绿 ——记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科研团队

日期: 2024-04-16
字体:

“干我们这个行业,仅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热爱,很难坚持下去。”每每有新成员入职,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都会如此告诫。


此后多年,参加入职谈话的成员回忆起这句话,都不约而同地感慨,“果真如此啊”。


10个人的崖柏科研团队,最资深的成员已经在这片大山里工作了20多年。他们面对的是2.3万多公顷的莽莽林海,是无比绝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是令人煎熬的寂寞时光。他们的“办公室”在悬崖之上,在大棚和实验室,他们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便是彼此。


如今,这支10个人的团队,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建档·“想法很简单,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雪宝山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境内,是大巴山南麓与川东平行岭谷的交会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此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999年10月,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崖柏在重庆的大山里被重新发现。这一消息令世人为之振奋,同时也拉开了崖柏保护与拯救的大幕。


2002年,重庆开县(现开州区)雪宝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保护崖柏及其生物多样性为首要任务,开展对野生崖柏群落的调查研究。


彼时的杨泉30岁,在保护区当监测员。那时的监测中心只有3个人,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


此后多年,杨泉和同事们无数次进山调查,踏遍了雪宝山的沟沟岭岭,过眼的树木不计其数。


而崖柏果真“树如其名”,绝大多数生在悬崖峭壁上。如要近身为其挂上号牌,几乎次次都是千难万险。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杨泉说,林区里没有路,沿途基本都是密集的树林和杂草,队员们只能用砍刀开路,有些崖壁几乎垂直,根本没有着力点,他们就将废弃木头用铁丝捆在一起搭成木桥和围栏,作为临时栈桥,“仅仅是野外调查用的保险绳、干粮、帐篷等必需品,就有好几十斤重,常常将双肩勒出血痕”。


而给每棵崖柏挂的牌,就像崖柏的身份证,每一棵树的直径、树高、有无开花挂果等信息都会被详细记录。目前,保护区内5200多棵崖柏已经有了专属身份证。


管控·“这棵崖柏长得真好,可得管护好才行”


如今,通过更先进的技术,保护区内所有野生崖柏已实现精准管护。有条件的地方,实现每株数字定位;无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无人机巡飞进行视频监控。


即便这样,队员们每次进山,危险仍时刻伴随左右,说是“以命相搏”也毫不夸张。


2023年12月,雪宝山崖柏科研团队开展了一次常规野外调查。一棵生长在崖壁边的崖柏引起了众人注意,这棵崖柏长势很好,具有研究价值,但位置凶险,让人望而却步。


“这棵崖柏长得真好,可得管护好才行。”话音未落,33岁的队员蔡松余已走出几步上前察看,但崖柏长得高,想要取下样本就只能爬上树干。


雨后,无论是树木还是峭壁上的岩石都布满水珠,蔡松余双手死死抱住树干,一只脚已经踩上树干,另一只腿刚要发力,却不料突然打滑,整个人瞬间失去平衡,从树上摔下,身下正好是一块裸露的岩石。


钻心的剧痛从右肩处传来,蔡松余却一动也不敢动,因为身旁不到一米就是百米高的悬崖。


在场所有人都惊得一身冷汗。随后,蔡松余被送往医院,所幸未伤及骨头,并无大碍,经过简单治疗,蔡松余又马不停蹄赶回了山里,继续工作。“眼下的工作比起我个人的伤势,更加耽误不得。”他说。


像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团队里发生过无数次,但从没有人抱怨,反而成了队员们苦中作乐的聊慰:队员张光箭第一次在雪宝山上发现黑熊,并与其面对面对峙;女队员周李萍此生第一次野外露营,累得精疲力竭,却也被布满繁星的夜空感动到热泪盈眶;队员朱志强独自值守科研基地,打着手电,在微弱的光线中于山林暴雨间疏通排水渠,避免雨水流进实验大棚……


扦插·“看着幼苗生长,是一寸又一寸的欢喜”


大家天天都盼着崖柏树开花。因为只有开花,才可能结果;只有结果,才能用种子繁育。


而没有种子,是崖柏繁育最大的阻碍。2005年,时任中国林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的柏树研究专家郭泉水带着团队从北京来到重庆,对崖柏开展扦插繁殖实验。


尽管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崖柏扦插的生根率始终维持在20%左右。


命运的齿轮在2012年开始转动。这一年,雪宝山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在这一年,崖柏群体大规模结种,团队用种子繁育出幼苗,大规模杆插繁育的条件成熟了。


自此以后,每年的四月芳菲天成了科研团队最忙碌的时节,他们要忙着做扦插繁育,几乎夜夜灯明到天亮。


30岁的吴浩是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2021年8月5日,他和蔡松余、王雷一同加入团队,将团队人数扩充到10人。


吴浩仍记得那天入职谈话时的情形。杨泉的目光平静a而深邃,仿佛岁月在他眼底镌刻了一层又一层年轮,“干我们这个行业,仅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热爱,很难坚持下去”,依然是这句告诫。


吴浩是河南人,对于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他来说,“雪宝山”3个字像一片神秘的宝藏,吸引着他前来。但一两个月后,对大山的新鲜感褪去,只剩下日复一日的枯燥和无聊,“孤独”很长一段时间占据着他的内心。


相比于进山搞调查,吴浩更爱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因为那里“有人气”。在实验大棚里,他与崖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扦插截取的那一段,是当年新生的8到10厘米的枝条。”吴浩说起他的苗时,眼里泛光,嘴角不经意地上扬,“它们又细又嫩,做扦插繁育的时候,我们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折断。”


转眼一年过去。一天清晨,吴浩走进大棚,发现几百株崖柏幼苗齐刷刷地冒出了淡淡的新绿,那绿是他从未见过的耀眼,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从此,他便真切地体会到了“做父母”的心态:看着幼苗生长,是一寸又一寸的欢喜。


“将一个濒危物种由我们亲手繁衍下去,这是在创造生命奇迹。”吴浩说完这句话,深吸了两口气,又补充道,“可能也是我人生的意义。”


“2023年,我们自主繁育了约80万株崖柏,目前累计数量已有174万株,野外回归52万株。今年预计繁育150万株。”杨泉说这话时显得轻松,但背后的辛苦已不言而喻,“一棵树的生长短则十年,所以这需要科研工作者静下心、沉住气”。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扎根保护区,团队平均年龄37岁。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这沉甸甸的责任,义无反顾地走进苍茫大山,将一生献给自然保护事业。


青山不语,功名深藏。他们还有个更大的梦:让崖柏从极度濒危植物中除名,使全国各地都能看见崖柏的身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