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漫步于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清风徐来,翠色扑面,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一幅宁静惬意的自然画卷缓缓铺展。矿区变湿地、竹林变公园,再无昔日满目疮痍的迹象。
曾因家家户户造纸,乱砍滥伐破坏竹林资源;后又发展石膏矿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遍地“天坑”“白肚”,竹子经济、石头经济在富了竹山的同时,也为这个村落留下遍地伤痕。
如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猎神村,实现了“竹山变金山”的华丽转身,也成为了重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
造林育林 荒山披新绿
位于竹山镇明月山腹地、百里竹海景区核心区域的猎神村,最高海拔1080米,全村森林面积8000余亩,其中成片竹林6000余亩,竹木覆盖80%以上。
竹林资源极为丰富,村民世世代代也靠山吃山。但由于污染过大,20世纪90年代初,猎神村的竹纸作坊被关闭。后来,村里又兴建石膏矿厂,仅仅过了10来年,村子便已面目全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痛定思痛后,猎神村党总支深刻意识到,只有转型发展才是村子唯一的出路。经深入研究,该村决定舍弃矿山经济,实施生态修复让矿山“复绿”,变“靠山吃山”为“养山护山”。
于是,猎神村全部关闭了村内5座石膏矿,并划分林地保护红线,实施宜林地造林和迹地更新、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森林多样性提升等工程,优化森林结构,提质森林生态。通过推进森林彩化、美化、珍贵化建设,该村成功培育公益林6900余亩,改造竹林6500余亩,栽种各类树木30000余株,恢复了昔日群山叠翠、绿竹成荫的样貌。
养山护山、造林育林的生态理念,在重庆已成为共识。在南川区南城街道双河场村,上万亩荒山曾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被盗伐滥伐,形成残次林。这让村民汪启禄痛心疾首,随即出资153万元,承包流转约1.1万亩荒山。
2008年,重庆实施集体林改之初,南川区林业局当即为汪启禄办理林权证,进一步激发了他造林护林营林的积极性。借着集体林改春风,在区林业局指导帮助下,他大胆投入人力、财力进行集中经营管护,将昔日荒山变成了致富的绿色“银行”。
持续深化集体林改、提升森林生态质量,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景永存,也让集体山林增绿提质。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重庆还首创了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区县政府切实履行提高森林覆盖率职责,主动实现生态服务受益区县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双赢”。
生态“变现” 兴林更富民
竹海绿起来了,家园美起来了。但在告别“矿经济”后,如何端起“绿饭碗”、让百姓富起来,又成了摆在猎神村村支两委面前的问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猎神村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于是,转型重生的猎神村不等不靠,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决定用好竹资源、建好民宿群,借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东风,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
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猎神村启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组建猎神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带领全村走上利用多种经营资本、引入多种经营主体、开展多种经营模式的强林富民之路。
利用集体资本,猎神村发展林下种植竹荪菌130亩,笋竹制品、竹木制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5家,培育农村电商30余家,建成集餐饮、住宿、购物、竹编体验于一体的猎神巷商业街,解决就业300余人,村集体经济增收248万元、分红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6万元。
同时,猎神村不断发挥竹林资源优势,延伸林旅产业链条,打造康养民宿品牌,带动村民发展竹家乐40余家。截至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亿元。
猎神村的案例,是“绿富双赢”的生动诠释。近年来,重庆坚持国土绿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初步形成由以柑橘、李子为代表的特色水果,以核桃油茶为代表的木本油料,以花椒为代表的林产调料等特色经济林产业为支撑,森林中药材、茶叶等林下经济多向发展的经济林产业格局。
目前,全市经济林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万亩左右,结果面积超1100万亩,产量550万吨,带动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全市林业全产业链增加值稳定在全市GDP总量5%左右,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多赢目标。
“三权分置” 林地焕新生
为进一步统一经营管理,解决林地权属碎片化问题,猎神村引进百里竹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流转林地7400余亩,并由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为其办理了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此举不仅保障了企业经营权利,更得到金融机构认可,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集约化开展高产竹林精准培育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支持。
“承包竹林的是农户,而拥有林地经营权则是百里竹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双方都在这片林地上得到了丰厚的收益。”猎神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权分置”后,这种“双赢”实现的途径更为广泛了。
无独有偶,今年2月7日,重庆裕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重庆颁发的首张林地经营权证。“有了这张林地经营权证,我们就可以全力推进、规模发展林下曲茎石斛的仿野生种植了。”该公司负责人欣喜地说。
原来,该公司流转了城口县大店村的282亩林地,开展林下曲茎石斛仿野生种植。但因农户手中的林权证信息为手工填写,界线描述不清,无矢量化数据,无法进行经营融资抵押。于是,城口县林业局将其作为试点改革内容,创新举措,为该公司颁发了林地经营权证。
林业经营权终于有了“身份证”,不仅让企业有了底气,也让银行有了信心。“该证的颁发,实现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解决了权益保障难、抵押融资难等问题。”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重庆持续创新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以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为基础,积极探索放活经营权,引导和规范林地流转,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劳务合作、林木采伐分红、产业带动等多种形式推动规模化经营。
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流转集体林地1026万亩,林地流转和务工费用两项已为20万余户林农累计增收13.7亿元,激活了林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