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林业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重庆日报:林麝 像对“林妹妹”一样精心呵护它

日期: 2024-05-16
字体:

  “珍稀”名片>>>


  林麝


  林麝是偶蹄目麝科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哺乳动物,在中国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栖息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因公麝香囊所产麝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一度遭到人类滥杀,导致野生林麝数量锐减。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濒危(EN)物种。


  “大眼睛、双眼皮、锥子脸、身材修长、大长腿……”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研所”)药用动物研究中心主任曾德军这样形容林麝,“胆小怕事、极易受惊、运动量过大就会死亡、要吃新鲜树叶……”


  曾德军和林麝打了20年交道。在他和同事眼中,美貌而娇弱的林麝,像极了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现在我们繁育基地养育着40多只‘林妹妹’,4只母麝、30多只公麝。”


  过度捕杀获取麝香,导致林麝濒临灭绝


  药研所人工繁育林麝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最多时曾养育200多只。


  “提取麝香是人工养殖林麝的目的之一。”曾德军介绍,麝香为中药材的一种,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可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强心等方面的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麝香主要来源为麝科动物,如林麝、马麝或原麝等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其中,林麝的麝香产量高、品质好,品级最高,药效也最好。


  野生林麝因此遭到人类的过度捕杀,加之栖息生境破坏,数量锐减。中国的野生林麝曾多达数百万只,如今却濒临灭绝。


  “人工繁育林麝,不仅能提高麝香产量,对保护林麝种群也有重要作用。”曾德军说,上世纪80年代初,考虑到野生林麝数量急剧下降,药研所陆续在金佛山区域放归了几百只人工繁育的林麝。


  可之后,并没有人见到过野生林麝的身影。


  直到2018年4月,终于有人在设置于金佛山的红外线相机中发现了野生林麝。


  据最新的考察结果统计,目前重庆野外生活着约500只林麝,其中金佛山有95只,且种群结构稳定。


  一不小心就会倒下,“病娇林妹妹”死因千奇百怪


  5月8日,药研所林麝繁育基地,曾德军带记者去看笼舍里的林麝之前千叮咛万嘱咐:“待会说话千万要小声,一定不要有太大动作,不然会吓着‘林妹妹’。”


  他一边蹑手蹑脚地带路,一边轻声细语地说:“林麝胆子特别小,还特别娇弱,一不小心就会倒下,甚至死亡。”


  林麝到底有多娇弱?


  “一旦持续奔跑15分钟,死亡率就会超过七成。”曾德军说,正因如此,繁育基地里的母麝都是在一个圈舍里生活,公麝都是享受“单间”待遇。


  “林麝非群居动物,特别是公麝,在一起会不停争斗、追逐。”曾德军说,几年前,因为基地圈舍不足,林麝在追逐过程中造成了死亡,药研所不得不把29只一岁以下的小麝送往山西。


  此外,林麝没有胆囊只有胆管,天生胆小性急。每年这个季节是公麝泌香期和母麝产子期,如果受了惊吓,公麝的麝香会流失体外,母麝则容易流产。


  不仅如此,林麝要吃新鲜的樱桃叶、李子树叶等,如果吃了含有毛毛虫的树叶,也可能很快死亡。


  “特别是幼麝,现在没有配方奶粉,只能母麝喂养。”曾德军介绍,母麝根据气味来辨别自己的孩子,一旦幼麝沾上人的气味,很可能被母亲遗弃导致饿死,“不足两个月大的幼麝,工作人员绝不能直接接触。”


  林麝还极易受伤和生病,常见疾病有肠炎、感冒、瘤胃积食、软骨病、脓肿病等。林麝一旦生病,治愈率极低。


  “提取麝香时,如果持续抱住林麝超过半小时,林麝也会死亡。”说起这些千奇百怪的“死因”,曾德军无奈苦笑。


  食物必须精细化管理,还要防止其“越狱”


  面对如此娇弱的“林妹妹”,曾德军和同事们是如何照顾的?


  “首先是食物要精细化管理。”繁育基地里,养殖员潘光亮正细心为林麝准备午餐,“多汁的萝卜、南瓜、苹果、红薯,都要切小块;还要准备新鲜的崖花海桐枝叶作为青饲料……”


  每天,一只成年林麝要喂养青饲料和精料约3斤,早晚各喂一次。


  “林麝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营养的需要不同;不同的季节,饲料要有所差别。所以在饲养过程中,饲料的配方和数量都要随时调整。”繁育基地工作人员张承露介绍,更换饲料时得逐步更换,不能直接全部更换,否则“林妹妹”会出现减食、腹泻等症状。


  此外,饮水的时间、次数和质量等,也对林麝身体有直接影响。


  “总之就是一点也不能马虎大意,还要随时防止它们‘越狱’。”张承露说,“林麝动作很快,一不小心就会跑出去,所以设置了两道门。”


  记者发现,圈舍的围墙至少3米高,顶端还围了一圈约1米高的围栏。


  “这也是防止它们‘越狱’。林麝还是‘跑酷’高手,垂直起跳高度能接近3米,如果助跑起跳能超过3米,能轻易跃过围墙。”张承露说,在加装围栏之前,繁育基地林麝跳过围墙“越狱”的事件时有发生。


  优化种源,让野生“林妹妹”生了孩子再走


  圈舍里,记者数来数去只看到3只母麝,“不是说基地有4只母麝吗?还有一只去哪了?”


  曾德军带着记者来到另一处圈舍前说:“看,在那边角落草丛里窝着呢!轻点声,别吓着它。繁育基地还肩负着救助野生林麝的任务,这是我们去年底救护的一只野生‘林妹妹’。”


  林麝一旦受伤或生病,极难救活。特别是野生林麝,应激反应更大,更难救活。近几年,繁育基地收治了好几只受伤的野生林麝,都没能救活。


  那么,这只野生林麝为何在基地存活至今。


  故事要从去年12月4日说起。


  一只野生林麝溜进了北师大南川实验学校,随后,这只林麝被装笼送到了繁育基地。


  曾德军为其进行了细致检查,发现这是一只一岁左右的母麝,且没有受伤,“初步推测它是受惊吓后跃过围墙进了学校。”


  林麝没有受伤,且状态良好,为何不将其放归野外?


  “我们准备为其配种,产下幼麝并抚育一段时间后,再将它放归野外。”曾德军说,目前国内人工繁育的林麝六成以上引种自陕西,近亲繁殖现象极为普遍,已经出现了种群退化,“如果能成功将人工繁育的公麝与这只母麝配种,就能优化种源,有利于林麝的人工繁育和保护。”


  首创“掏耳朵”技术,提取麝香不再以牺牲林麝生命为代价


  目前市场上麝香需求约为每年6吨,但全国每年产量仅200千克,缺口巨大。一只3岁以上的公麝一次能提取麝香10克至15克,每千克麝香售价近百万元。


  以前,获取麝香的方法是“杀麝取香”,即切取公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香囊,香囊干燥后,分泌液变硬、呈棕色,成为一种很脆的固态物质,呈粒状及少量结晶即为麝香。


  “这种方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也让林麝成为濒危动物。”曾德军介绍,上世纪50年代,药研所首创了活麝取香技术,“就像人掏耳朵一样,挖勺用酒精消毒后伸入囊内徐徐转动,再向外抽出,挖出麝香。”


  在此基础上,药研所又通过科研攻关,将每年每只公麝提取麝香的次数由一次变为两次,提高了麝香产量。


  虽然方法各不相同,但如今全国的林麝人工繁育采取的都是活麝取香技术,这让麝香的提取生产再也不用以牺牲林麝生命为代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