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林业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上游新闻:小花椒长出大产业 荣昌“旱包子”变身“花椒村”

日期: 2024-06-17
字体:

坡上一粒小花椒,如何长出富民大产业?


6月12日,荣昌区第二届花椒节暨“花椒+”运用场景研讨会在铜鼓镇举行。接下来1个月里,全镇6000亩花椒将从田间树上搬进厂里,总产值预计2000多万元。


花椒颗粒硕大、油汁充足、麻味醇正、香气浓郁,已经有采购商前来订购。这些散发着清香麻味的小花椒,正是当地村民心中的“大宝贝”。


刘骥村是荣昌的花椒种植核心区,村里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种植花椒面积达到4000余亩,总产值预计约1300万元。


村里前后的变化,村民过去不敢想,也想不到。6年前,刘骥村还是个“旱包子”,不少土地被闲置荒芜。


为村集体经济“探路”


短短几年时间,刘骥村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变成有名的“花椒村”?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作为,攻坚突破。”铜鼓镇党委书记黄成辉说,现在当地的花椒已形成集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铜鼓花椒重镇的名气,由刘骥村打响。全村属山地浅丘地型,土壤质地差,保水保肥能力弱,粮油作物产量低。2018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村里经调研和邀请专家考察论证得出结论:刘骥村土壤以遂宁组红棕紫泥为主,呈微碱性、含钾量高,非常适合发展花椒产业。


说了定,定了干。


当年底,村集体出资栽种250余亩花椒,并组织党总支班子成员、部分党员代表通过外出考察、参加培训,提高花椒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经过3年的精心管护,250余亩花椒迎来丰收季,引来客商进村收购。集体经济的成功示范,让人尝到了甜头,一波又一波的村民前来“取经”。一时间,刘骥村掀起种植花椒的热潮。


村里引进了4个花椒种植大户,种植面积3800余亩。就这样,小花椒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致富椒”。


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花椒产业已带动当地在家农户500余人务工就业,一年下来平均为每人增收约9000元。


在刘骥村的辐射带动下,铜鼓镇已发展各类花椒近6000亩,预计年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成为荣昌区名副其实的花椒重镇。


打组合拳提高“含金量”


花椒种植规模扩大了,又在挖掘花椒价值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含金量”。


2021年,村集体投入18万元购买一套花椒烘干机,增强抗风险能力。过去没有购买烘干机,遇到连绵的雨季时,采摘的花椒无法晒干,种植户只能眼睁睁看着一时卖不出去的鲜花椒霉烂而遭受损失。有了这套烘干机,既能解决花椒霉变问题,还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卖上好价钱。


过去一年里,在当地农林部门的帮助下增加了设备投入,解决了花椒“杀青”关键技术,引进了先进的烘干装备;文旅部门将铜鼓花椒列入文旅产品,增加花椒零售比重,深挖产品附加值;还组织有窍门的种植户,讲授花椒增香的秘诀。


荣昌区林业局联合区科技局,选派吕玉奎正高级工程师为铜鼓“花椒科技大院”专家、选派闫瑞工程师为刘骥村花椒科技特派员。如今,时常有专家在250亩示范区开设“田间课堂”,向村民传授种植良法,甚至引来周边村民“取经”。“不管是种植技术,还是后期管护、采摘销售,都有人提供专业指导,村民心里更有底了。”荣昌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吕玉奎说。


在良种良法基础上,铜鼓镇积极探索“花椒+”的新路子。当天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建议当地拓展花椒价值链,开发花椒足浴包、香包、护肤品等高端商品,甚至挖掘花椒在抗炎杀菌方面的价值,以深加工提升“含金量”。


“如果说建基地是第一次创业,那‘花椒+’应用就是开启第二次创业。”铜鼓镇刘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贵英说,新的发展思路将为全村花椒产业赋能,村民齐心发展好花椒的信心也将更加坚定。


花椒产业只是铜鼓镇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该镇党委书记黄成辉表示,全镇坚持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发展、跨越式发展三大理念,正持续打造铜鼓蛋鸡、铜骥花椒、红色研学、生态粮油四张名片,建设农文旅融合特色精品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