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林业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中国网:以精雕细琢打造“小微绿化”示范

日期: 2024-08-20
字体: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2023年2月6日,重庆市潼南区以排名第一正式被重庆市林业局明确为重庆市申报国家森林城市名单,并报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审查。


潼南区在一众城市中脱颖而出,正是源于潼南区利用“世界宽谷”的自然生态环境,立足“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营造林建设,以“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和“生态示范林建设”等“小微绿化”为小切口,上下协同、纵深推进,探索出江岸立体生态修复新模式,聚力交出成渝地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的高分报表,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打造极具川渝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小微’绿化 大美城乡”标志性品牌。


积极整合全域可用资源


创新应用“小微绿化”模式


潼南区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大量城乡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市民便利。


潼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小微绿化”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作为推进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实施了“小微绿化”系列模式。


创新“小微绿化”系列模式。是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为契机,充分整合多方优势,政府搭台、企业参与、镇街协同、群众支持、科研机构指导,将小微绿化建设与城乡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生态振兴、文化建设、旅游观光等有机结合,让小微绿化“绿色矩阵”发挥出最大潜能。


潼南区的成功经验,不仅体现在生态保护上,还在于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通过小微绿化建设,全域水质明显改善后,潼南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构建小微绿化毛细血管


打造林城相衬生态格局


潼南充分利用小微绿化,自“小”处入手,为全境植“绿”,以“小”搏“大”,从“小”增“美”,打造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全域绿化生态格局,呈现出林水相映、林路相随、林田相依、林城相衬的森林城市风貌。


潼南涪江城区段两岸,坡地、堡坎、崖壁随处可见,因地形限制,部分坡坎崖或杂草丛生,或土石裸露,逐渐成为废弃角落,城市风貌大打折扣,是潼南区重点生态修复项目之一。


潼南区把坡坎崖生态整治作为了2023年“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在30余亩的义务植树基地上,种植美人梅600余株。活动后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参与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设施修建、志愿服务等多种尽责活动,促进“种、护、管”一体化。


在成效管理方面,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成效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激励评价指标体系,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种苗培育、绿化整地、栽植管护、抚育经营等各个环节;设置了自动浇灌系统、声光太阳能监控等人工智能化设备,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实施生态修复之初充分考虑到林旅融合,山地坡陡本来是劣势,通过连点成线、步移景异等景观设计,在坡地上合理布置了观景平台、沿江廊道、林下漫步、山间花海等景观场地,保留黄葛树等乡土树种,增植桂花、香樟、红叶石楠树、樱花、蓝花楹、柑橘等观赏经果树种,悬崖处种植琴丝竹、三角梅(藤本)、迎春等进行美化遮挡。利用好坡坎崖旁耕地种植油菜等观赏型农作物,运用旅游+思维,吸纳社会资金共建共享,打造出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的林旅场景,建成涪江天街1处、九龙山城市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1处,适度开展露营、郊游、马拉松等活动,吸引市民、游客“打卡”约20万人次/年,今年一季度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万元。


结合“创森”工作、“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城市景观打造、城市生态提升等举措,稳步推进坡坎崖整治,实施完成了涪江北岸东安大桥两侧生态修复、火车站前大道绿化、潼南东收费站至H1道路坡崁崖整治等一批标志性绿化工程,累计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300亩、治理水土流失2000亩,打造生态示范林3000亩。特别是在涪江流域城区段,新栽植乔木2万株,补植补造1.2万平方米淹没区域,新增城市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7个、城市绿地350亩、37条健康绿道。当前全区绿道总长130.26km,中小型绿地公园382处,犹如一条条毛细血管,串联了林盘、景点、园区、企业、学校等所有城乡节点,不仅重构森林城市的全域价值,还成为市民户外娱乐活动的城乡自然打卡新地标。


科学实施乡村“小微绿化”


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潼南区把小微绿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


潼南区创新将全民义务植树、林权制度改革和地摊经济等深度融合。同时,在小微绿化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潼南大力发展林下种养、科普研学、生态旅游等,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潼南实施以“3·12植树节”“3·21国际森林日”“8·15全国生态日”为契机,发布线上尽责活动102场次,在各镇街边角地开展以“四旁”植树为主的万名机关党员植绿护绿活动,区级领导率先垂范,全区20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企业和23个镇街主动尽责,带动参与人数达68.08万余人次,以经果林为主的义务植树398.74万株(含折算株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90%以上,“云端”植树、“码上”尽责成为“四旁”经济林绿化建设新常态。


为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潼南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涉及的林权登记存量数据整合移交,吸纳社会资金共建共享,以打造潼南的“城市秘境”和后花园为目标,积极整合资金,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滨湖康养、共享田园、松林民宿”三大板块,对李台村林区82户农房按照安居、宜居、乐居三种类型进行品质改造提升,开展了以四旁植树为主的“小微绿化”建设,用绿色填补小空间,营造“背林面塘+前庭后院”的田园景观,加速建设“旭日东升—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聚力打造“旭日东升农旅综合体”,持续擦亮“共享田园·郊游潼南”金字招牌。


潼南区福山公园是一个链接城乡带状小微绿地,通过对园内进行绿化、香化、美化,打造特色水景、景观树阵、草坪,公园绿道被评为“重庆最美山城绿道”。公园内每天游人如织,众多市民和近郊村民在傍晚来到这里休闲娱乐健身,人流量越来越大,逐渐催生出以本地农产品、小吃、服装、小商品为主的地摊经济,小地摊蕴含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其商品的多样性及微利模式,满足了社会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消费需求,方便了居民群众日常生活,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而其本身门槛低、易经营的特点正好和近郊村民就业诉求相吻合,可为就地就业提供一个较好出路,通过小地摊将当地新鲜果蔬、热乎的特色食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小微绿地的纽带从乡村送往城市,实现自产自销。


潼南区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小微绿化”的实践探索,潼南两江四岸蝶变一新,颜值气质兼备,随处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游人如织,市民幸福感“爆棚”,彰显出“色”“香”浓郁、绿满潼南的森林城市魅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