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记者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了解到,该县开展石漠化治理已取得不少成效。
在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酉水河镇长远村,一场细雨后,天刚蒙蒙亮,52岁的果农白明文和妻子便早早起床,前往自家果园施肥、锄草。
“这段时间雨水偏多,杂草长势较快,得抓紧除草,再及时补肥,才能确保有一个好收成。”麻溜地完成果园的锄草,接着又贴着树根周围施肥,不一会儿,白明文脚下的一双胶鞋就裹满了厚厚的黄泥。
眼前连片的果园,30年前却是另外一番光景:土地呈石漠化、半石漠化状态,耕地小散乱且坡度大,只能种玉米、红薯、土豆“老三样”,加上土壤肥力弱、水土流失严重,很少遇到丰收年,农民的腰包始终难以鼓起来。
“家里五口人,人均五分地,年头忙到年尾,也很难吃顿饱饭。”刻在白明文记忆里的长远村,家家户户以种地为生,但种一坡只能收一筐,因此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谋生。
白明文也不例外。18岁外出务工,上工地、下车间,整天汗如雨下只换来每月15元的工资。但几年的打工生涯却让他发现了家乡种植水果的潜力。时间来到1992年,村里鼓励村民在石漠化地里发展水果产业的消息传来。一听石头窝窝里种果树,不仅能存活,而且产量高、销路好,白明文于是决定回村种椪柑。
在长远村,发源于湖北的酉水河蜿蜒而过,带来了充沛的水量,区域气候湿润,种植柑橘历史悠久,但引进外来水果品种却是头一回。为了支持白明文返乡创业,家人卖了家里的水牛换了1000元,东拼西凑最后筹集1500元买了1000株椪柑苗,成了村里第一位“吃螃蟹”的人。
“4年后,辛苦耕耘换来了好收成,首次销售就赚到了4万多元。”白明文感慨地说,没承想石头窝窝里还真适合发展水果产业,既绿了荒山,又鼓了腰包,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自30多年前创业种植水果以来,白明文先后引进了冰糖橙、脐橙、耙耙柑等20余个柑橘品种。今年,他家的水果种植面积达50亩。
“可别小瞧这50亩,虽然面积不大,但一年产量有近8万斤,年产值逾40万元呢!”酉水河镇党委书记戴超介绍,在白明文的带动下,长远村发展水果产业3000多亩,年产量逾1500万斤,昔日漫山的“鸡窝地”,已经变成了群众增收的“致富林”。
事实上,酉阳县域面积达5173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显著,过去约有14%的土地呈石漠化、半石漠化状态,而长远村的嬗变,就是酉阳开展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土地的石漠化,被称为‘土地癌症’,如果不大力整治改善,必然会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和水土流失加剧。”县林业局局长杨峰介绍。近年来,酉阳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油茶、茶叶、柑橘等山地特色产业,不仅有效治理了土地石漠化,也让更多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