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燥热的阳光洒进连绵如带的椒林,给新长出的枝叶镀上一层金色。光影斑驳间,一群人正在林子里穿梭忙碌、忽隐忽现,只见他们手拿剪刀,一边修剪,一边讲解,动作娴熟而有序,他们就是江津九叶青花椒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施肥、剪枝、疏芽……细致精准、周而复始的工作,让53万亩椒林焕发生机,承载着62万椒农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为新一轮挂果做好准备。
花椒是我国原生植物,江津种植花椒已有700多年历史。不过,种植规模小、分布散、品种混乱、植株偏高、挂果不稳定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花椒产业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江津荒山荒坡和疏林地面积达18102公顷。如何把荒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江津九叶青花椒科研团队8人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尽己所能,在选育、矮化、推广、育苗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把一粒“小花椒”培育成为重庆江津区乃至国内多个省市的“致富果”,打出了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以山为家 本地良种开新篇
这是一支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团队。
荒山亟待绿化,农民增收迫切,时任江津县林业局产业股股长的周贤禹急得团团转。他带着队员们四处调研、考察,发现花椒很适合本土生长,但当时江津的花椒种植规模小、品种混乱、挂果不稳定,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花椒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周贤禹下定决心接过第一棒——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为全区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贤禹带队立即开展全区摸底调查,最终在江津区先锋镇花果村找到长势最旺、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5株竹叶花椒母树,反复开展株选、穗选和提纯复壮。
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一步一步用脚踏查;没有精密的仪器,他们就一颗一颗数数称重。为了尽早攻克技术难关,他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常常一住就是一个月,心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选育出高质量的本地花椒。
他们是“泥人”,也是“狠人”,不怕风吹日晒,也不惧蛇虫鼠蚁。有一次,队员林晓平在椒林里边走边盘算着优良果穗的产量,一不小心踩滑,摔断了腿。为了不耽误实验进度,他打着石膏坚守在科研一线。
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1992年,团队成功培育出品质优良的九叶青花椒,市场售价是其他青花椒的2至3倍,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并先后被审定为“重庆市林木良种”“国家林木良种”;江津区获评“中国花椒之乡”“九叶青花椒原产地保护”“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05年,团队从九叶青花椒实生苗中选择变异单株,经过矮化单系复选、品种比较试验、区域适应性试验,成功培育出早熟九叶青花椒,并于2016年通过重庆市林木良种认定,2020年通过重庆市林木良种审定。
臻于至善 矮化丰产勇登高
这是一支以民为先、精益求精的队伍。
2003年6月,搞技术“上瘾”的队员阮林积极动员乡亲们在退耕还林时种植九叶青花椒。没想到,一进入村里就遭到了农户“围攻”。“不种庄稼,我们吃什么?”“种花椒能找钱?你快找来我看看!”“你们搞林业的懂都不懂!”……这番话语给信心满满的阮林浇了个“透心凉”。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阮林立刻组织了一次全面的花椒调研,找到关键问题——第一年挂了果的花枝,到第二年常常就不挂果了,收成不稳定,群众不认可。
阮林当即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技术。可以适当修剪新生花枝,保证结果花枝的养分,可花枝修剪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没人知道答案,他说,“那就一厘米一厘米地‘试’。”为此,阮林找到先锋镇林业站站长肖国林一起开辟实验基地,反复开展比对试验。
2000亩实验林,一半剪枝8厘米,一半剪枝3厘米,如此循环。累了就闻闻椒香,困了就睡在椒林。经过4年的研究,最终将最佳修剪长度确定为0.5至1厘米。让九叶青花椒实现“一年定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目标,缩短花椒投产期,原本高达三米的本地花椒树降到两米左右,极大减少了人工采收成本,产量提高了40%,椒树寿命也延长了10年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九叶青花椒丰产栽培技术通过重庆市林业局鉴定;2005年,这项栽培技术获重庆市林业科技贡献特等奖;2013年,“九叶青花椒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任劳任怨 积极推广惠民利民
这是一支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队伍。
矮化丰产技术取得可喜的成绩,但阮林还不满足。他认为,要把九叶青花椒推广到更多地方,必须形成统一的规程。于是,他找到林晓平、汪兴林、田茂元、黄明才等团队成员,立即着手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九叶青花椒丰产栽培技术规程》(LY/T2042-2012)。
大家时常聚在一起,逐字逐句打磨,一点一点斟酌,力求精准无误。长期的“熬夜点灯”,阮林的手出现了麻痹症状,但他总说小问题,不以为意。这时,田茂元的肝病复发,在规程写作的最后阶段,他住进医院重症病室进行消化道止血治疗。为能按时报送相关资料,田茂元一边挂着吊瓶,一边用笔记本电脑修改完善。三天后,资料按时完成,田茂元之后却在病床上昏睡了一天一夜。
2012年2月23日,规程正式颁布。同年3月,该规程被列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
有了统一的规程,九叶青花椒种植技术很快在全区铺开。截至目前,江津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青花椒种植基地,种植规模达53万亩,发展花椒加工企业30余家,产值达32.5亿元,带动62万花椒种植农户人均增收5000余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也纷纷引进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超120万亩,为农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产业的发展,江津青花椒逐渐打开海外市场,全区建成优质(出口)花椒原料生产基地43个。2022年,江津区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2023年,江津花椒出口单列税号获国务院审批,拥有了单独“身份证”,花椒产品连续多年出口日本、韩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花椒种出成效,阮林的手却突然连拿笔都困难。2023年3月,他被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紧急接受了手术治疗。没想到同年8月,他病情再次恶化,手臂和手更加僵直。今年5月,阮林被确诊为“渐冻症”。他不仅带领队员们在青山上倾注心血,还把女儿也培养成了一名林业工作者。他对女儿说,“我把一生献给了山林,该交棒了,接下来就看你了。”
坚守初心 再育新品续华章
这是一支笃行实干、砥砺奋进的队伍。
袁招荣是队伍里唯一的女性,但田间地头她没有少去,深山密林她冲在前头。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她带领团队人员手把手给农户传授育苗技术,从培育裸根苗到培育营养袋苗,再到培育轻基质苗,她深知种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基础。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江津每年培育九叶青花椒苗数千万株,为市内外发展花椒产业提供种源保障。
2023年,袁招荣参与市级林木良种丰彩花椒选育工作;2024年,她选育的渝津香花椒申报市级林木良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代代林业人接续奋斗,跑出了江津“速度”,铺就了惠民惠农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