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林业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绿色中国:绿色生态金融动态与展望

日期: 2024-10-16
字体: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本文从绿色生态金融的背景意义、绿色生态金融的动态进展、绿色生态金融的发展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指出绿色生态金融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过度发展、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次,对绿色生态金融的主要形态——生态银行、生态补偿、生态彩票、绿色债券、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绿色基金、碳金融等进行了分述和分析;最后,对绿色生态金融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生态金融 动态进展 发展展望


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能够提升生态环境效益的投融资产品和服务。绿色生态金融是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也是绿色金融的新兴发展方向,主要用于生态保护与修复、可再生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绿色生态金融产品的具体形式包括信贷、债券、基金、彩票、保险、股票、碳金融市场等方面。


一、绿色生态金融的背景意义


伴随着工业化的过度发展,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支柱的平衡协调,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政府纷纷响应,开展了相关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绿色生态金融应运而生。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24年3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再次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为绿色生态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强大动力。


立足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绿色发展;既要达到生态美,又要实现百姓富。发展绿色生态金融,是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绿色生态金融,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各部门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欧阳瑞,2005)。发展生态绿色金融,既是我国金融业应尽的职责与使命,更是促进我国金融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金融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邱兆祥、刘永元,2020)。


二、绿色生态金融的动态进展


绿色生态金融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论述。


1. 生态银行


所谓生态银行(绿色银行),是指以自然和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开展信贷业务经营的银行(李军洋、郝吉明,2019)。目前,已存在“缓解银行(补偿银行)”、“生物银行”、“栖息地银行”等多种形式。美国的湿地银行是缓解银行的一种典型类型,也是对湿地开发进行事前补偿的一种制度 (李亚维,2021)。美国湿地银行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湿地缓解银行发起人(卖方,创造湿地信用)、湿地开发者(买方,购买湿地信用)、湿地缓解银行审核小组(管理方,实现占补平衡),湿地银行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运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为湿地银行交易创造条件(柳荻等,2018)。福建省南平市借鉴银行“分散输入、集中输出”的模式,将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集中收储、整治并进行相关生态产业开发,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走出“存绿取利、美富兼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之路(刘琪琛,2021)。南平市生态银行的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4 个特点:政府搭台、农户参与、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即通过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专业运营商、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分工合作,共同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激励相容的职责体系,借助公司化机制、市场化运作、进行两端交易(崔莉等,2019)。


2.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包括3个核心问题:谁补偿谁(补偿支付者和接受者的问题)、补偿多少(补偿强度的问题)、如何补偿(补偿渠道的问题)(毛显强等,2002)。近些年来,我国制定和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退耕还林条例》《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关要求,对生态补偿事项做出了具体规定。建立生态补偿融资机制是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塑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支撑,是维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资金保障(石英华、孙家希,2020)。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科学确定生态补偿地域范围,明确生态补偿载体与补偿对象,建立生态补偿经济标准核算方法,完善相关组织保障措施(欧阳志云等,2013)。建立完整的生态补偿体系,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合作,其主要渠道包括市场交易运作、多种市场化金融和社会化生态补偿 (黄寰,2013)。生态补偿与PPP模式的有机结合是政府和市场在生态治理领域有机融合的一种体现 (薛菁,2021)。


3. 生态彩票


生态彩票是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发行的有价证券。发行彩票主要是为公益性项目筹集资金,具有不还本、不计息的特点,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彩票就成为一种很好的筹资方式(邓凌翃、温作民,2010)。利用彩票运行机制可以筹措公众闲置资金用于社会环保事业的建设,缓解生态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的融资压力(邓凌翃,2012)。作为一种吸纳社会资金、调节社会收入、增进消费者福利的有效手段,生态彩票的发行具有现实积极意义(徐艺、许明江,2012)。低碳彩票作为生态彩票的一种形式,在我国的发行已经具备了现实可行性,具有必要的经济基础、市场潜力、经验技术基础、法理依据和市场心理基础(罗一斌、梁贵红,2012)。孙亚男、陈珂(2018)运用选择实验法,对辽宁省沈阳和朝阳两市的407位民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民众对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和彩票最高奖金更加关注,且支付意愿较高,地区间、城乡间民众的购彩偏好及支付意愿存在较大差异。陈珂等(2013)对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的260个彩民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近80%的彩民愿意通过购买生态彩票为林业生态建设积累公益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为生态彩票发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4. 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作为金融市场主要融资工具和重要创新产品,对促进金融机构绿色业务发展、推动企业绿色项目投资、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升绿色经营管理能力、促进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起着积极作用(宁金辉等,2021;盛春光等,2021),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规定了绿色金融债的含义、发行主体及发行条件;同时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首次明确了绿色债券界定与分类,为绿色债券的审批与注册等提供参考依据;2016年1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对绿色企业债进行了定义。当前,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呈现出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发行期限进一步丰富,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债项评级维持较高水平,成本优势明显等新特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21)。陈昆等(2021)研究表明:绿色债券的定价(发行利率)是决定绿色债券能否成功发行的关键,绿色债券发行期限、市场利率、GDP增长率、CPI与发行利率显著正相关,企业资产、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发行利率显著负相关。


5. 森林保险


森林保险是商业保险延伸到林业领域的一种尝试。森林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和良好的风险缓解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林业投资风险,大大增强林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王华丽、陈建成,2009)。当前背景下,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对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邢方圆等,2024)。森林保险的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其经营和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对森林保险实施政策性补贴, 包括对投保林主的保费补贴, 对保险公司的管理费补贴和亏损补贴等(吴希熙、刘颖等,2018)。近些年,我国森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森林保险正在向多元化林草保险体系转变。2022年森林保险总面积1.64亿公顷,同比增长0.04%,总保费规模为38.37亿元,各级财政补贴33.66亿元,提供风险保障约1.99万亿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邢方圆等(2024)研究发现:我国政策性森林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缓慢提升的趋势,但仍处于低发展水平阶段,具体表现在区域不平衡较为明显,量的扩张仍是主流,质的提升不足,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谢彦明、刘德钦(2009)调查了云南省492户林农,认为林农林保态度、是否购买过其他保险、灾害发生强度和频率、林地质量、林地是否有保护树种和流转限定对林农森林保险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


6. 林权抵押贷款


林业抵押贷款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机制,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更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王科进,2014)。2004年4月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最先完成了首笔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之后,其他省份纷纷跟进,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线下进行到互联网线上开展、从小范围试点推广到自主创新发展、从简单的抵押担保到逐渐完善的风险管控模式的转变(王强强等,2022)。近些年来,林业贷款项目不断增加,融资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中国农业银行印发《国家储备林贷款操作规程(试行)》,明确提出以国家储备林为依托,支持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林产加工等产业,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0年,宽限期最长可达10年。截至2022年,共有654个国家储备林等林业贷款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批准,累计授信4399亿元,累计放款1807亿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秦涛、柴哲涛(2015)通过对福建省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户对林权抵押贷款的认知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林业经营状况、信贷产品特征和相关配套措施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有显著影响。胡宇轩等(2017)基于2016年辽宁、福建、江西等7个省份35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户主年龄、林地面积、是否有林业贴息贷款、是否加入农民林业合作社、是否拿到过林业补贴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有显著影响。


7. 绿色基金


绿色基金,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绿色金融工具。绿色基金,从发起主体看,有以企业为主设立的绿色基金,有政府主导设立的绿色基金,有以政府的公共资金、企业的私人资本形成伙伴关系以PPP方式设立的绿色基金;从投资领域看,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类基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相关的基金,与海洋保护相关的蓝色基金,以及其它更广义的以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为核心的环境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2020)。在20世纪60-70年代环保运动的影响下,世界上第一支将环境指标纳入考核标准的绿色投资基金——Calvert Balanced Portfolio A于1982年在美国面世。此后,英国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支绿色投资基金——Merlin Ecology Fund。目前,以ESG为核心的环境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得到了欧洲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安国俊,2016)。国际著名的绿色基金包括全球环境基金(GEF)、绿色气候基金(GCF)、适应基金(AF)等。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发起绿色发展基金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展现出巨大的市场爆发力,一些民间资本、国际组织等也纷纷参与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安国俊,2018)。王遥等(2020)通过研究构想了一种包括生态保护修复超级基金、专项基金和投资基金在内的多元基金模式,用于缓解金融支持生态产业化不足的困境。危平、舒浩(2018)选取22只绿色基金,开展绿色基金的直接收益和风险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基金投资者的收益敏感性不高,现阶段我国绿色基金的风险调整收益要低于市场基准和传统基金,投资策略差异和成立时间长短对基金收益和风险有影响。


8. 碳金融


碳金融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交易活动,它的兴起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提出了联合实施(J1)、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排放权交易(IET)三种碳市场机制。在碳配额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可以作为碳信用像有价证券一样流通,进行配额交易和自愿抵消,这其中碳金融大有作为,不仅可以在碳交易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发挥作用,还可以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施展本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22年发布的《碳金融产品》行业标准中,将碳金融产品分为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交易工具、碳市场支持工具。近年来,林业碳汇作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和辅助手段,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根据世界银行《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21》报告数据,从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全球26个碳抵消机制签发碳减排量合计3.6亿吨,其中有19个抵消机制包含林业碳汇行业,占世界总量的 73%,位列所有行业第一位。围绕森林碳汇,我国各地也在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碳汇金融。福建省三明市发行“碳票”就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和尝试,碳票是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该凭证被赋予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可以实现收储、贷款、保险等功能。《三明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对碳票的制发、登记、流转、质押、抵消、管理和监督做出了具体规定。


三、绿色生态金融的发展展望


当前,我国绿色生态金融发展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绿色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高涨。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支持绿色金融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有关绿色金融的管理政策日益规范。金融产品的开发逐渐多元化,市场交易的需求和供给动力强劲。


我国绿色生态金融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绿色金融项目发展迅速,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项目发育缓慢(宋沁鸽等,2020)。信息不对称和绿色发展意识的缺失,导致“漂绿”现象逐渐成为绿色金融稳定发展的阻碍(张岳等,2021)。绿色金融产品不规范、配套体系不健全、一些项目盈利难、国内国际标准不接轨等(常雨茂等,2021)。


“十五五”时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发展主题,以供给侧改革为发展主线,结合生态文明、美国中国、双碳目标等国家方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确定绿色生态金融发展定位,发挥绿色生态金融作用,完善绿色生态金融功能,支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未来增加绿色生态金融投资总量,提升绿色生态金融投资效率至关重要。


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逐渐完善ESG制度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降低“漂绿”风险。拓展绿色金融产品形式,加强绿色金融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支持保障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增加盈利能力。在领先的领域制定自己的国家标准,占领市场主导权,在相对落后的领域,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与兼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