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从“样本”走向“样板” 看重庆缙云山自然教育美丽蝶变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杨洋 )冬日的缙云山,云雾缭绕,美景如画。在莽莽林海中,除了鸟儿啼叫的声音外,还有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惊奇声和欢笑声。这是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缙云山保护区”)常态化开展“漫步缙云”自然体验活动的一个场景。缙云山保护区设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自然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走出了一条从“样本”到“样板”的蝶变之路。
探路:找寻自然教育新路径
时光穿过丛林,思绪飞向远方。每次漫步缙云山保护区,看到三五成群体验自然的小孩子,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都会格外欣慰。
王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回忆说,“最初很多人对自然教育都是一头雾水,以为只是自然的简单科普,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但是侧重点放在人类与环境的发展问题上,并没有触及到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核心课题”。
从2012年起,缙云山保护区便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全市率先发起“漫步缙云”(前身“云中漫步”)自然教育主题品牌自然讲解员培训,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自然教育开始在重庆萌芽。
据王刚介绍,缙云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8.7%,不仅有厚朴、青檀等植物2224种,也有草鸮、红腹锦鸡等1378种动物,保存着全球同纬度地区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植物基因库,是重庆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清洁对照点,是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天然“氧吧”……同时,缙云山保护区还拥有地利之便——山上为保护区,山下为中心城区,外围环绕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在全球特大城市中极为罕见。
与教室里的课本知识教育相比,自然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把大自然作为“课堂”,以参与体验为主,引导公众走进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然,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于是保护区决定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禀赋,主城都市区区位优势,开始探索自然教育。
但是万事开头难,起初缙云山保护区缺乏专项经费,缺专业人才,大家参与的热情不高,甚至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从外部看,要让公众在观念上大转弯,全方位短时间内接受自然教育也十分困难。
“办法总比困难多。”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面对难题他们从未退缩。2013年3月,缙云山保护区发起并承办了重庆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生态环境教育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管理者、从业者,分享自然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并且针对缙云山自然教育中心的改建、自然导赏路线和活动的设计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缙云山保护区基本统一了开展自然教育的共识和行动。
开路:擦亮自然教育金字招牌
开路,需要智慧,也需要魄力。作为全国较早进行自然教育探索的保护区之一,缙云山保护区在确保生态承载力和自然资源保护、科研任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开发出“鸟兽虫木”等特色自然教育课程,受到村民、志愿者、家长、学生等各方的一致好评。
以“漫步缙云”为例,它是由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12年创立,2013年注册,作为国内较早的具有知识产权和品牌化意识的自然教育品牌之一。
郑利梅,缙云山保护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原先在保护区的大门售票、旅馆值班、森林防火监控等多个岗位工作。2013年,机缘巧合下,她“转型”从事自然教育工作,开始系统学习流水学习法等自然教育体系,逐步成长为一名自然教育导师。
“我是自然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一路见证了‘漫步缙云’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很庆幸缙云山保护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理解和传播。”郑利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如今,依托“漫步缙云”,缙云山自然教育基本形成了“漫步缙云·自然有发现”“漫步缙云·书香漫缙云”“漫步缙云·美自然之美”和“漫步缙云·守护缙云山”四大主题系列活动,成为缙云山自然教育的金字招牌。
除了系列“漫步”之外,“笔记”是缙云山自然教育的另一张“王牌”。2013年,缙云山保护区发起“笔记缙云山·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活动,邀请国内多地的自然教育工作者、自然笔记爱好者、艺术家、师生等人,以手写和手绘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候,探究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和理解。
如今,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林业局等部门发起“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缙云山保护区已连续承办八届,是国内最早开展以自然笔记为内容的大型赛事活动,累计征集25万余件自然笔记作品,参赛少年儿童和亲子家庭超过百万人次。缙云山自然教育,从0到1,是从无到有的理念突破;从1.0时代走到2.0时代,是从有到优的探索质变。
持续在自然教育领域的“深耕”,让缙云山收获一路“繁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然教育共建基地等17块牌匾沉甸甸荣誉的背后,汇聚着一个个“与自然为善,以自然为师”的精彩故事。
领路:让自然教育“枝繁叶茂”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自然教育,离不开“头雁”担当作为。“近年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国自然教育从国家机构到民间组织,从小众走向大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发起人、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教育部部长王西敏说,各类人才的涌入推动了自然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缙云山保护区启动自然教育人才培养“种子计划”,推动中美自然保护区公众教育合作科普课程落地试课,参加中德合作森林教育项目培训、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生物保护和环境教育培训、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体验培训师”培训班等系列专题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拓宽教育思路。
另一方面,缙云山保护区坚持开展自然讲解员培训以及自然教育导师培训,以“理论+体验+反馈+实践”的教学模式,传授先进的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和有效的自然教育经验技巧,先后培养了200多名自然讲解员和近400名志愿者队伍,在社会多个领域化作“满天星”。
在缙云山保护区附近的重庆北碚区不少中小学学生,享受到了自然教育发展的红利。“十几年前,学校就注重对学生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这不仅能改变他们的思想,也能激发大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并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重庆北碚区天印小学书记、校长李雨霖(原朝阳小学校副书记、副校长,状元小学校书记)回忆,当时带着孩子们亲密接触大自然,观察动植物,活动很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专业与科学的培训,不仅帮助缙云山保护区的自然教育课程活动走向品牌化、特色化,更为本土自然教育行业孵化出大量优秀的人才,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自然教育特色品牌。
如今,缙云山保护区建成了“1+3+5”自然教育基地体系,即1个自然教育中心(缙云山自然教育中心)、3条自然小径(印象缙云森林体验小径、奥秘缙云自然观察小径、珍稀植物小径)、5个自然教育站点(缙云社区小微湿地、缙云保护站科研监测、石华寺古树群落、珍稀植物园、青龙寨极小种群),为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提供平台。
据悉,不久之后缙云山的志愿服务将从“山上”拓展到“城中”——率先建设全市首个“青山驿站”的缙云山保护区,将在重庆渝中区鹅岭公园落地建设“漫步缙云·青山驿站”项目,打造首个融自然教育体验、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青山驿站。
王西敏较早关注缙云山开展自然教育,对其长足发展不吝赞美,“缙云山保护区已从一个先行先试的‘样本’,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全国‘样板’,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于缙云山自然教育接下来如何以品牌引领发展,他建议,“一是要持续开展,有较长跨度时间的沉淀;二是要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如参与受众多、覆盖面广等;三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影响或改变目标人群的态度与行为”。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缙云山保护区将围绕“主题活动品牌化,志愿服务体系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建强自然教育知名导师和专业志愿者团队,面向全社会、全年龄段,打造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促进自然教育与文化、艺术、旅游、康养、运动等领域融合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缙云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