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深化集体林改:福建、江西、重庆怎样打样板走在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3 月 5 日,李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国25.68亿亩集体林地,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目前,全国集体林面积约占我国林地总面积的 60%,森林蓄积约占我国森林总蓄积的 45%,分布在全国 2600多个县,涉及1亿多农户。
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地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扛起深化集体林改的政治责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狠抓落实。福建省、江西省、重庆市3个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打样板、走在前,以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为重点,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了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让深化集体林改新蓝图加速转化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实景画。
重庆:赛马探路子 创优立标杆
重庆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一体规划实施,推动绿富双赢。聚焦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岸,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以规范林权登记、完善采伐管理制度、放活林权经营、激活金融为引擎,助推项目提质增效、惠民利民。通过强化“五色图”预警和赛马比拼,推动各区县创先争优,为全国改革探路子、做示范、立标杆。
破解金融难题,注入改革活水。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推动“政银企”协同、“股贷债保”联动建设先行区,提高绿色金融支持针对性、有效性。推出“林权易贷”“苗木抵押贷款”等专属信贷产品,探索出“林权+保证+房地产+土地”“林权+保证+旅游景点收费权”等融资模式,开发出经济林种植及产量保险、林业碳汇价值保险、林权流转交易保证保险等险种,并将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增量和增速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年度和季度考核评估范畴。
探索设立林业支行。农发行市分行设立丰都县林业专营支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设立黔江林业支行、城口县林业金融支行,开发出“乡村振兴贷”“种植e贷”“整区蚕茧收益保险”等金融产品。目前,全市林权融资贷款150亿元,保险机构提供林业风险保障资金249.6亿元,林业支行发放涉林贷款7.5亿元。
创新经营模式,打造建设样板。重庆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先行区建设重大场景,培育和支持央企、国企、民企等经营主体多轮驱动。坚持“政府主导、银行主推、企业主体、农民主力”,将全市6500万亩适宜的集体林区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范围并编制规划。通过集体林地收储、国有林地入股等方式推进国家储备林资源聚集,推动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转变。开展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增加大径材储备、名贵树种植,做好长、中、短期规划。
大力推进“储备林+”,开展立体利用,发展林下经济,建成油茶、油橄榄、老鹰茶、食用菌等标准化种植基地2.7万亩,培育储备林苗圃7个、年产优质苗木1000万株。积极发展旅游康养,“山上有林、林下有业”的储备林建设成效逐步显现。目前,全市累计收储经营林地面积360万亩,合同金额65亿元,为项目区林农带来林地流转和就地务工收入16亿元,惠及林农33万户、100余万人。
强化数字赋能,打造重庆辨识度。重庆以数字化林权小切口、小平台助推林业智治水平整体跃升,办好民生实事。依托“智慧林长—林草湿资源全量纳管场景”,梳理集体林数据归集、审核林地流转申请等43个业务事项,以村为单位开展林权矢量化,建设集体林地数据矢量化完成率、集体林流转新增面积、林业经营主体新增数量3项关键绩效指标,为实现林改业务“一屏办理”打好基础。全市依托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将数智林权平台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不动产登记信息应用、市土交所农村产权交易业务平台、人行重庆市分行“长江渝融通”平台协同,推动各类数据动态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实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流程、全环节“一键直达”。
目前,重庆市已上线运行“数智林权”1.0版,贯通集体林地矢量化确权发证、价值评估、抵(质)押贷款、流转交易等急需业务,让林权流转实际操作场景更加方便直观,林农、林企办事流程更加快捷高效。(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