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林业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央广网:“自然重庆”活动 见证渝中生态城市之美

日期: 2025-03-20
字体:

3月14日,第三届“自然重庆”嘉年华在渝中区珊瑚公园启动。草长莺飞的珊瑚公园、美丽长滨路江岸、重庆十二座江心绿岛之一的珊瑚坝生态湿地,深深吸引了来此参加活动的人们,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留下春天的倩影。


位于渝中区长滨路的珊瑚公园,融合山城特色水、山、灯、影等元素的滨水空间,自2022年底重新对外开放以来,成为游客、市民休闲打卡新地标。


“选择珊瑚公园,除了地理位置好、周边居民多、公众参与方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重庆中心城区最美的湿地之一。”重庆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和本次活动的宗旨很契合。据了解本次活动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传递“城市、生态与人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庆智慧和重庆力量。


珊瑚坝生态湿地:渝中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经典案例


据了解,当初改造珊瑚公园的初衷,就是要让老城记忆焕发生机,为市民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滨水生态休闲空间。改造主要涉及珊瑚公园及滨江公园品质提升、滨水岸线打造和珊瑚坝的生态修复等内容。


渝中两江环抱,拥有重庆“两江四岸”最美江岸线,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廊道。长江岸的珊瑚坝生态湿地,是渝中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经典案例之一,成为市民休闲、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城市景观阳台。


据介绍,珊瑚公园生态修复过程中,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共同体考量,兼具生态林与景观林的双重效应。比如,对于珊瑚公园江岸消落带治理,在珊瑚坝175米水位以下,合理栽种了耐淹、固土、根系发达、稳固性的野青茅、笔管草、牛鞭草、狗牙根等本土植物;在175米以上则采取修复受损植被,补种卡开芦、白茅、甜根子草、芦竹等植物形成植物种群规模,保障绿量,为湿地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为了解决滨江岸线“到不了、停不下、留不住”的难题,渝中区打造4.23公里亲水步道,为市民提供高品质滨江休闲场所。如今,这里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并吸引100多种鸟类重新徙居“江心岛”。


持续扮靓江岸线


前不久,渝中区举行2025年一季度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渝中区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渝中区编制发布《重庆市渝中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明确,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工程,持续扮靓天际线、山脊线、江岸线。


近年来,渝中区围绕修复生态水岸、优化滨江功能和布局、营造亲水空间等,实施消落带生态治理提升,美化沿线挡墙和截污干管,活化桥下消极空间释放滨江活力空间,贯通亲水道、活力道、滨江步道等,以此加强滨江与腹地山城步道的联动,设置“桥梯驿”将人流快速引入滨江,打造一条连接山城步道和滨水绿道的独特游线。


据介绍,截至目前,渝中已修复消落带74万平方米,完成40余万平方米坡坎崖修复治理,打造城市花境40余处,实现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全区绿化覆盖率接近40%,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向好。


“四面青山里、两江碧水流、花环树绕中、鳞次见重楼。”渝中区规资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渝中区精心保护山水半岛生态资源,突出历史底蕴和最美母城特色风貌,全力打造漫步立体山城、悦览两江风光的世界级生态人文景观格局,彰显绿色本底之美、山水空间之美、绿色低碳之美,为美丽重庆建设贡献更多渝中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