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3月19日电(徐兵 曾玉龙)近年来,重庆黔江区打造“黔江蚕业”品牌,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发展蚕桑产业,推动产业走“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起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桑蚕生物资源加工—外贸—桑文农旅融合的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有力推动了山地蚕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为黔江区特色主导产业,蚕桑产业已覆盖全区80%的乡镇街道、144个村(社区),有栽桑养蚕户9576户,成功创建“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蚕桑之乡”“桑蚕茧国家地理标志”4个国家级品牌。
榨干吃尽,构建“基地、加工、桑旅”全产业链条
在构建基地、发展优质桑园方面,黔江充分利用黔江的生态优势和自然优势,加快优质高效示范蚕桑基地建设。通过推广“强桑1号”“农桑14号”等优质桑树品种,建成高效桑园9.5万亩。全面推广华康2号、两广2号、7532等优良蚕品种。2023年全年收购鲜蚕茧8万担,收入2亿元,蚕茧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市第一。
在发展丝纺加工方面,黔江建成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山东海通丝绸全产业链加工园(一期),常年带动就业3000余人,双河丝绸“武陵山”丝绸品牌、海通丝绸“三维”丝绸品牌常年出口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地,高端生丝成为爱马仕、香奈儿等奢侈品牌原料,累计创汇4000万美元。培育蚕桑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
在发展桑旅融合延链条方面,黔江利用年产16万吨桑叶、8万吨桑枝、2万吨蚕沙、300吨蚕蛹等绿色生物资源,大力发展蚕桑生物产业集群,成功培育蚕桑生物企业14家,生产的桑枝食用菌获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充分利用国家级品牌效应,在濯水古镇建立武陵山丝绸博物馆,在太极镇建成蚕桑文创体验馆,推动濯水丝绸小镇、太极市级蚕桑小镇建设。
强化扶持,落实“技术、政策、机制”全方位保障
黔江先后创建黔江区茧丝绸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蚕科院黔江分院、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黔江示范基地、重庆蚕桑病虫测报体系黔江测报点,创建“黔江-南充蚕桑科技创新联盟”,攻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建成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全区技术队伍达300余人,探索出适合黔江蚕桑发展的“六化五配套”技术路线,将复杂的流程变为“傻瓜技术”,实现了“省钱”“省力”“省智”。
在强化政策保障方面,黔江制定出台黔江区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持续加大对蚕桑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一是支持桑园建设。对新建桑园给予种苗价款补助,对桑园管理按蚕农实际交售鲜茧数量给予肥料补助,对桑园间作粮食作物给予补助,提高亩桑综合效益。二是支持设施配套。对新建共育室、养蚕大棚和购置方格簇、自动采蚕机等设施设备的给予补助。三是支持科学养蚕。对小蚕专业户共育蚕种和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治给予补助。
黔江还明确养蚕户蚕茧预期收益保障,通过建立鲜级茧收益价格险机制,确保养蚕户鲜级茧收益达45元/公斤以上。养蚕户蚕茧收益由龙头企业收购价、保险公司补偿机制组成,龙头企业收购价参照四川省五地市(气候相近、质量相近)蚕茧收购价,当企业收购价低于预期目标价格时,由保险公司补足,蚕茧收购价格稳定,确保了养蚕预期收入,提升了养蚕户信心。同时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病害、自然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给予保险,提高了蚕农抗风险能力。
凝聚合力,加强“政府、企业、群众”全社会联动
黔江蚕桑产业发展得好,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结果。黔江区政府每年都出台蚕桑生产工作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奖扶政策和工作措施,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并作为区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重要事项,确保蚕桑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在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黔江始终注重龙头引领和示范带动,统筹政策资源和技术服务力量。黔江蚕业公司负责13个基地乡镇建设,双河丝绸公司注册商标“武陵山桑蚕茧”获“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武陵山”优质蚕丝(白厂丝、长吐丝)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和欧盟主导的全球纺织品标准认证。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重庆市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十佳企业”等荣誉称号。重庆海通丝绸公司负责11个基地乡镇建设,全产业链加工项目一期缫丝工厂占地54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公司蚕茧被重庆市扶贫办和重庆市商委评为“优秀扶贫产品”。公司被认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黔江还坚持多方联动,邀请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国市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一批科技特派员,常态化到黔调研指导,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化服务联动,形成“3+2+1”技术体系:即区内乡镇桑蚕科技服务站、区蚕业管理总站、重庆蚕科院黔江分院3支区内技术队伍,区外国家蚕桑技术体系、西南大学2支区外专家团队及一批国、市科技特派员队伍。针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科技赶场5次,技术现场培训17次,为300余户特殊困难户和养蚕大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年共开展蚕桑培训5000余人次,养蚕农户覆盖面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