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曾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 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通过10多年的努力,在2021年终于实现了崖柏的规模化人工繁育。
因为崖柏具有抗风雪、抗低温、抗瘠薄、抗干旱的生物特性,从2023年3月起,保护区陆续在全国11个省市的典型气候区域建立36个试验点,开展崖柏的适应性栽培。山东长岛作为最东端的海岛试验基地,从2023年11月起,科研人员陆续在当地种植崖柏苗1300余株。历经18个月的海岛生活,这批跨越2000公里而来的“雪宝山移民”能否扎根成功?一起来看看。
出发长岛前,科研人员从崖柏基地特地挖了50株4年生的崖柏苗,用于补种。在之前的电话沟通中,他们已经知道,移栽到长岛的1300余株崖柏苗,包括部分4年—6年生的壮苗出现死亡,但具体原因还不得而知。
暮春时节的渤海湾寒意未消,3月底的一场倒春寒使长岛的气温骤降至2℃。裹挟着咸腥气息的凛冽海风掠过裸露的滩涂,枯枝在风中瑟瑟发抖,春意还迟迟不见踪影。从重庆开州雪宝山长途跋涉2000余公里,跨越山海再次登上长岛,杨泉他们来不及休息,立即前往试验点对崖柏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
自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重庆雪宝山保护区科研团队与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合作,在挡浪岛、北长山岛、大钦岛设立5个试验点,栽种1—6年生的崖柏苗共计1300余株。和第一个试验点一样,每个试验点都有崖柏苗死亡。特别是1年生的幼苗,死亡率达到了40%。
如果说一年生的幼苗存在部分弱苗。而2—6年生的健壮植株为何同样未能幸免呢?这让杨泉他们十分疑惑。随后,他们对2年生以上死亡的崖柏苗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问题出在“育苗袋”上。
崖柏的育苗袋全部采用的可降解无污染材质,这些在南方地区3个月就能降解的“育苗袋”,在海岛经历18个月后依旧十分完好,“闷根”成为死亡最主要的原因。
看着一株株死亡的崖柏苗,杨泉他们既痛心,但同时又感到庆幸。苗子死亡的原因是技术问题,而非无法适应。经过科研人员的统计,1年生的幼苗保存率在50%左右,而2年生、4年生和6年生的保存率都接近80%。整体保存率达到了65%,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
尽管1年生的幼苗折损率达到了40%,但这些历经海岛严酷环境自然筛选的幸存者,却有着惊人的潜力。
相较于1年生的幼苗,2年以上苗龄的崖柏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观测显示,尽管遭遇育苗袋束缚和闷根的问题,多数植株仍成功突破物理限制,更经受住了海岛特有的强风、高盐分考验,在贫瘠山地间展现出了蓬勃生机。
作为首个海岛试验点,长岛山地面广布,受常年自然风化和内外地质应力的共同作用,部分海岸线山体裸露严重。加上淡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和海风、海水侵蚀等因素影响,四季常绿且易存活的树种十分有限。崖柏在长岛“安家落户”,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海岛树种的多样性,带来了新的生机。
从发现时,野生崖柏数量不足一万株,到现在,保护区实现崖柏可持续、规模化的人工繁育。目前,已经人工繁育崖柏270万株,野外回归75万株,野外回归面积达到4500亩。
从2023年3月份开始,崖柏已经移栽到云南、宁夏、陕西、甘肃、山东、广东等11个省市的36个地点,探索崖柏在生态治理上的可能。据科研人员的最新统计,36个试验点,崖柏移栽后的综合保存率达到75%。
去年,崖柏的保护与研究作为中国林草领域科技创新、高水平科技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未来,保护区科研团队还将继续走进更多地方,让这个曾经濒危的物种扎根在祖国大地,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