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云阳县普安乡的青山绿水间,一柄地质锤叩开了亿年前的时光封印。当第一块恐龙化石在阳光下重见天日时,没有人想到,这个长江三峡腹地的县城,就此开启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地质觉醒”。
2025年4月1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陶晓锋面向世界发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云阳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这一刻,长江的浪花与远古的龙吟交响,见证了一座城市用十年光阴完成的华丽蜕变。
从最初发现恐龙化石时的惊喜,到如今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云阳走过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正如云阳县委书记陈道彬所说:“这十年,我们不仅是在发掘地质遗迹,更是在发掘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
卧虎藏龙 十年谋一变 三峡之畔唱响“地质史诗”
2015年初,云阳县普安乡群众报告发现疑似恐龙化石,国土部门迅速组织开展了露头调查及临时保护工作。这一发现,犹如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往远古世界的大门,也开启了云阳县依托地质资源实现转型发展的“十年谋变”之路。
自2015年云阳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经过十年的发掘保护,已揭露恐龙化石分布范围约54平方公里,沿岩层走向分布长达18.2公里,其总体数量、分布范围和种类都居世界前列,具有时代跨度大、分布范围广且集中、恐龙种类丰富多样等特点。
“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发现,更是云阳实现绿色转型的历史机遇。”
云阳县委书记陈道彬说,一系列重大地质发现,为云阳这座三峡之畔的小城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能。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云阳创新探索了“地质+”发展模式。
2017年,云阳完成重庆市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并于同年5月正式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2019年,云阳完成重庆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次年3月,获批建设重庆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2023年,云阳恐龙IP形象“龙宝”和“乖妹”正式发布,标志着云阳恐龙文化创意产业迈入品牌化发展新阶段。通过推出科幻小说《云阳先生养龙记》、携手央视打造恐龙主题动画片《大头带你看中国》等举措,有效吸引了年轻群体关注,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与此同时,在产业带动方面,云阳依托恐龙地质公园建设,开发41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4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普安乡为例,恐龙化石遗址馆的开放彻底改变了当地业态——从过去仅有的几家简陋饭馆,发展到如今“回龙山庄”“龙乡食府”等十余家特色餐饮店陆续亮相,让游客在体验恐龙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地道的云阳美食。
数据显示,自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推出“龙环线”以来,打造了黎明古村、五指印江田园综合体、长滩河漂流等精品乡村旅游景点32个,带动5.4万名乡村群众吃上旅游饭。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超过34万游客用脚步丈量这片地质秘境,为云阳带来1.39亿元旅游收入。实践证明,文旅融合不仅让云阳的乡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让村民们共享到了旅游发展的红利。
画龙点睛 三年申创路 世界舞台交出“地质答卷”
时间再次回到2015年,当地质工作者们正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云阳县普安乡最新发现的恐龙化石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上,批准了“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这一跨越时空的奇妙呼应,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了云阳与世界地质公园的不解之缘。
2022年,接连获批省级、国家级地质公园的云阳继续发力,正式着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2023年3月,云阳参加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论证会,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级评审,成为2024年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2个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之一。
“希望云阳早日加入世界地质公园大家庭。”去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专家渡边真人、拉莎在结束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后,留下了这句饱含期待的评语。如今,这份期许变成了现实。
云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过程中,云阳始终坚持以地质遗迹保护为核心,不仅系统梳理了园内43处典型地质景观资源,还建立了数字化监测平台实施科学保护,持续提升其科研价值与国际影响力。同时,云阳通过建设地质博物馆、恐龙化石遗址馆等科普设施,将地质科普与公众参与深度融合。积极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实现自然遗产保护、科研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是重庆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发布会上,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陶晓锋的语调铿锵有力。在他的描述中,长江三峡的壮美、恐龙化石的神秘、土家文化的绚烂,交织成了一份云阳,乃至重庆面向世界舞台交出的“地质答卷”。
飞龙在天 未来新蓝图 天生云阳发出“世界之约”
十年磨砺,终闻龙吟。
如今,完成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地质公园申报三级跳的云阳如何讲好新故事?
发布会上,云阳县委书记陈道彬直言,云阳是一座从恐龙脊背上走来的城市,有“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世界龙乡”之美誉。创成世界地质公园,获得世界级金字招牌,给云阳带来了“三重”机遇:一是“认识认知认可”云阳的人将越来越多;二是“展示展演展望”云阳的平台将越来越大;三是“选择选取选定”云阳的项目将越来越强。
“云阳会因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创成而出圈,国际化的精致旅游城市将提能升级,使得云阳真正走出重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陈道彬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云阳“一探究竟”,将会撬动更多文旅项目、产业项目落地云阳,让云阳成为投资热土,并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生态碗”、吃好“旅游饭”。
为此,云阳谋划了文旅工作“1355”工作思路。“1”即“笃定一大目标”。依托以恐龙化石遗址和龙缸经典喀斯特地貌为核心,打造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和“大三峡”IP,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
“3”即强化龙环线、水墨线、外联线“三线协同”。其中,“龙环线”是指深入挖掘云阳县域“龙资源”和“龙故事”,串珠成线、以线带面,串联打造龙主题旅游环线。“水墨线”是指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和清水湖两大水域资源,加强与周边区县的合作联动、协同创新,串联打造“大三峡”文化旅游升级版。“外联线”是指利用成熟的招商外联服务机制,推广云阳旅游资源,实现招商服务、外联服务、文旅推介“三合一”“三促进”。
两个“5”则是“五核引爆”和“五个围绕”。云阳将通过整合各行业领域的力量,瞄准“吃住行、游购娱、研情奇”,推动文旅向“全域、全季、全时、全要素、全业态、全链条”奋进。比如,在交通围绕文旅串联网络上,云阳正构建“四横一纵一联线”高速公路网,加快实现“1小时重庆,2小时成都、西安、武汉,3小时郑州、昆明,6小时北上广”;在内部微循环方面,今年就将实现县内5A、4A、3A级景区平均通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快旅慢游体验将更加鲜明。
“到2027年,过夜游客突破150万人次,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陈道彬书记的承诺掷地有声。在他的蓝图中,世界地质公园不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激活云阳全域旅游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