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华龙网:湿地“微”澜(中)丨生态颜值兑换经济价值 小微湿地“融”出生态旅游好风景

日期:2025-08-08

核心提示:


洼泽灵秀,窥微识远。坐拥山水禀赋,重庆8公顷以下小微湿地占全市湿地三分之一,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生态的关键“末梢神经”。日前,重庆林业局发布第一批“小微湿地+”名录,涵盖了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等6个类型25个“小微湿地+”建设典型案例。犹如投石激澜,小微湿地模式于方寸间泛起生态改善的涟漪,汇聚成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在重庆实施“小微湿地+”一周年之际,第1眼TV-华龙网特别推出《湿地“微”澜》系列报道,一同探寻方寸之间的生态密码,感受巴渝大地上跃动的绿色脉搏。


依托既有经验,借力阶段成果,“小微湿地+”的探索在重庆进入更深层的价值转化。


夏夜,秀山凤凰山坳的星月湖畔,孩童追逐流萤的欢腾惊起蛙声阵阵;几百公里之外,铜梁荷和原乡的万亩荷塘中,游客划着小船穿梭于“接天莲叶”的荷塘中。一东一西,两颗生态“明珠”遥相呼应,曾经淤塞的山坪塘与荒废的农田沟渠,在重庆“小微湿地+”的魔法下,变身炙手可热的生态旅游打卡地。


重庆首批25个“小微湿地+”项目中,生态旅游类达13个,占比52%,成为绝对主力。他们共同印证着,“小微湿地+”不是宏大工程的哗众取宠,而是润物无声的生态觉醒。


融合破壁 业态创新引爆乘数效应


何以“13席过半”?


“小微湿地面积虽小,但数量众多,在城乡绿色发展中蕴含着巨大潜能,这为我们推进‘小微湿地+’融合发展提供可能。”重庆市林业局点出关键,在《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合理利用”原则指引下,生态旅游的蓬勃并非偶然。


市林业局牵头完善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破除部门壁垒。13个小微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实施过程中,文旅、农业、环保等部门按“属事责任”联动审批,属地政府落实用地,实现“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协同。


而一批拥有生态本底,有良好基础的小微湿地就以“融”字破局,经过改造和优化升级,实现“1+1>2的裂变效应”。


例如,因背靠凤凰山,群山围绕的星月湾,打造小微湿地+生态旅游就有先天性优势。当地锚定“生态修复-场景重构-产业增值”三级跃升路径,改造后的山坪塘像一颗五角星印在山坳处,星月湾也由此得名。


而铜梁土桥镇荷和原乡以万亩荷塘打底,发展出四季水果、特色养殖,联动“事外桃园”“西部农林大世界”等周边园区,形成农文旅闭环。同时,每年举办荷文化旅游节,通过文艺演出、特色评选吸引游客,年经营性收入超2000万元,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分红。


多点培育 以旅养“湿”多元发展


“整个实施过程中,政策引领和全域推广很关键。”重庆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通过系统性规划和分类施策,林业局联合多部门开展“世界湿地日”“重庆湿地保护宣传周”等活动,加大了湿地保护宣传力度,营造湿地生态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


而通过以“湿”促旅,以旅养“湿”,小微湿地+生态旅游的模式,在更广阔的范围融合创新,产生许多“鲜活”样本。


盛夏,寻一处清凉避暑之地成为市民共同心愿。而散布在“家门口”的众多小微湿地,正以其水清岸绿的生态本底,化身天然的“城市空调”和“生态氧吧”,成为市民润肺纳凉、亲水戏水的绝佳去处。 这份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在提供清凉慰藉的同时,孕育着城乡发展的多元可能。


“湿地+酒店文旅”。江北铁山坪森林公园美利亚酒店依托修复后的湖泊,推出“湖景套房”和皮划艇项目,带动入住率提升15%,新增就业岗位225个。


“湿地+特色农旅”。合川嘉隆西海小微湿地将盐卤资源与休闲农业结合,开发咸水养殖、温泉养生、果园采摘等业态,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400余户农民增收。


实践表明,小微湿地不仅是生态修复的载体,更是城乡产业融合的触媒。重庆林业局通过精准定位特色资源,如森林、溪流、盐卤,嫁接文旅、康养、农业等业态,以轻量化、系统化的“生态+”模式,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为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价值转化 “小微湿地+”盘活全域生态


采用小微湿地+生态旅游模式,各地小微湿地用截然不同的生态叙事,诉说着同一场“绿色蝶变”。全市首批25个“小微湿地+”项目中,13个生态旅游项目如钻石散落乡野,正释放惊人能量。


江津“白鹭源”小微湿地,首创“湿地+富硒农业”闭环模式,拿下13项富硒认证,通过鹭鸟助力农业,农业反哺旅游,形成“观鹭-采摘-民宿”循环经济;


渝北桃韵天池小微湿地,创新 “五共模式”,即共谋共建共管共享,让村民成湿地管家,废料变景观素材,都市圈1小时可达“零门槛生态课堂”;


巫溪西流溪汉阙公园小微湿地,则依托喀斯特地貌与西流溪“返流奇观”,将汉阙浮雕、盐马古道融入湿地景观,破解“半年闲”难题,让文物在湿地“活起来”,高山湿地变文化IP引擎……


为加强湿地保护,重庆还颁布实施了《重庆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重庆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0年)》,目的就是为了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让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湿地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目前,重庆已建立10处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3处市级重要湿地、4处市级湿地公园、17个湿地宣教中心,获批1个国际湿地城市,湿地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随着“小微湿地+”建设融入城市肌理,其开发与保护也有了科学指引。即,通过合理规划和精细管理,这些小微湿地不仅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更以自身为载体,赋能乡村旅游、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等业态发展,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