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今日头条:重庆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公布 绿色奇迹演绎生态逆袭

日期:2025-08-08

近日,重庆市林业局正式公布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梁平区猎神村梦溪湉园、开州区王家湾等25处小微湿地榜上有名。这标志着重庆市在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与多元融合发展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西南山地湿地保护利用提供了“重庆方案”。


作为“山水之城”,重庆湿地资源丰富,尤其以面积8公顷以下的小型、微型湿地为特色,其总面积占全市湿地三分之一,在水质净化、生态保育等方面发挥着大型湿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重庆立足这一资源禀赋,在全国率先探索“小微湿地+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民宿康养”等创新模式,相关实践获得国家林草局肯定及国际社会关注,梁平区更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


为系统推进“小微湿地+”建设,2024年7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每个区县至少建成1个示范点、2027年全市总量达120个的目标。同年12月,市林业局出台《“小微湿地+”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并配套专项资金,为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与资金双重保障。


2025年1月启动的示范点申报工作得到各区县积极响应,梁平、武隆等区县还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市共有68处小微湿地参与申报,经技术审查、专家评估等严格程序,最终确定的25处入选湿地涵盖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旅游、生态保育等多种类型,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融合方面具有显著示范意义。


从实践来看,重庆各地已探索出一批可复制的“小微湿地+”模式:梁平区猎神村将废弃矿坑改造为多功能乡村湿地,让“生态伤疤”变身绿色明珠;荣昌区创新“中水回用”技术,实现污水处理与工业用水循环衔接;云阳县黎明古村串联湿地修复与传统村落保护,激活生态旅游活力;大足雅荷湿地培育3000余种湿地植物,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带动增收超百万元,实现“一片湿地带活一方经济”;武隆区黄白淌小微湿地通过竹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守护着珍贵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生态系统。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小微湿地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惠民富民的‘绿色资产’。”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首批名录为示范,持续推进“小微湿地+”建设,通过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并举,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群众在生态福祉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助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重庆。


“小微湿地+生态产业”——太空荷花大足雅荷湿地


雅荷湿地“小微湿地+生态产业”示范点位于重庆大足龙水,总面积26.22公顷,以湿地植物育种、苗木培育和景观打造为核心。经过多年深耕,已汇集荷花品种1000余个、湿地植物2000余种,其中200余个太空荷花品种尤为亮眼,30余个品种及栽培技术斩获国家金银奖,32个新品种载入全国荷花品种图志,占比达15.6%。


园区通过阶梯式植物净化系统,每日将IV类河水净化至III类;同时年生产水生植物30余万株、盆景1.8万盆,年产值达900万元,带动就业9000人次,增收超百万元,生态效益与产业价值在此深度融合。繁茂的湿地生态还吸引了红骨顶鸡、白鹭等10余种动物栖息,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了“科研+产业+观光”多重价值叠加。 “本土物种培育+景观化打造+产业链延伸”的发展路径,让雅荷湿地成为“小微湿地+生态产业”的典范,为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小微湿地+环境整治”——重庆市荣昌区杨家湾


荣昌区广顺街道杨家湾占地120亩,创新构建“人工湿地+尾水治理”体系,通过花叶芦竹、荷花等9类水生植物分段净化,将污水处理厂尾水从劣V类提升至Ⅳ类标准,日处理量超3000立方米。净化后的再生水通过3000余米管道输送至园区4家企业,每日供水1800立方米,不仅降低企业用水成本,2024年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6万元。 项目总投资407万元,同步打造水资源科普基地与3个示范院落,形成“国防教育+水科普”研学线路,联动“万企兴万村”行动,以合股联营模式吸纳614名村民入股,年分红近10万元。从水质改善到产业赋能,从人居环境提升到村民增收,杨家湾以“小微湿地+”书写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答卷。


“小微湿地+环境整治”——重庆沙坪坝区凤凰镇文化广场


沙坪坝区凤凰镇文化广场小微湿地,以“环境整治”为核心,构建起生态与民生交融的宜居空间。 这片总面积约28.89万平方米的区域,依托原有溪流打造水系连通湿地群,1.64公顷湿地内栽种黄花菖蒲、水杉等40余种植物,通过水系连通、微地形改造等措施,将水质净化至IV类标准。配套建设1780米一级游步道、366米生态廊道天桥及健身器材等设施,形成集滨水景观、休闲锻炼于一体的生态空间。 项目总投资超1亿元,不仅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更通过文化广场功能整合,为周边居民及工人提供了休憩交往的新场所,带动区域价值提升与投资环境优化,成为“生态整治+民生服务”的生动实践。


“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开州王家湾小微湿地


跻身重庆首批市级“小微湿地+”名录的开州区王家湾小微湿地,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交出了一份生态与民生双赢的答卷。 这座位于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岸的湿地,面积6.77公顷,通过“基塘修复”模式焕发生机:投放2万余株荷花、香蒲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栽植500余株落羽杉、池杉等耐淹乔木稳固库岸,构建起林塘复合生态系统。如今,这里动植物种类显著丰富,骨顶鸡、小白鹭等水鸟常客增多,青鱼、中华沙鳅等鱼类重现,昔日“脏乱差”变身生态乐园。 项目投入约130万元,不仅拦截面源污染、改善区域水质,更拓展了居民活动空间,吸引游客开展生态游、研学游,带动绿色产业起步。其“科研打底定方案、多元效益协同抓”的修复思路,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小微湿地+生态旅游”——重庆云阳县黎明古村


云阳县黎明古村以“生态旅游”为纽带,让千年古村与湿地生态共焕新生。这座明末清初形成的历史文化名村,坐拥39.05公顷规划面积,依托厚财沟河道整治与人工湿地打造,构建起滋养110余种脊椎动物、630余种野生植物的生态网络。修复后的1.5公里厚财沟与改建鱼塘相映成趣,红嘴相思鸟、红椿等保护动植物在此栖息,湿地生态与彭氏宗祠、古民居群等文化遗产交相辉映。


项目累计投资约6000万元,既复原了七戒台等农耕遗产、修缮了2600平方米的彭氏宗祠,也建成五彩稻田、智能温室等农旅设施,推出研学体验、民宿餐饮等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收入达400多万元,带动村民增收与传统手工艺复兴。 “湿地修复+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的融合路径,让黎明古村成为三峡库区乡村振兴的典范,彰显了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双赢魅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