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第1眼:25个!重庆公布首批“小微湿地+”示范名录

日期:2025-08-08

日前,重庆市林业局正式公布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作为全国最早系统推进“小微湿地+”的省市之一,重庆正以多元融合的实践路径,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发展动力。


修复生态本底,重塑湿地生命力                                


本次发布的湿地名目中多个项目聚焦水体退化、岸线破损、消落带失衡等问题,通过边坡加固、水系连通、植物群落重建等手段,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比如,开州区的麻场湾与王家湾项目构建“基塘+林泽”结构,成功吸引骨顶鸡、白鹭等水鸟回归。


发展绿色经济 探索生态产业路径                                


在大足区,荷花科研园区成为生态产业化的成功样本。园区集科研育种、苗木繁育、生态净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年产值达900万元,带动就业超9000人次。


在荣昌区广顺镇,通过“净化+供水”模式,将湿地净化后的水体用于周边企业生产或农田灌溉,构建起“湿地+循环用水+产业”的生态经济链条。


植入城乡肌理 拓展湿地社会功能                                


重庆多地探索将小微湿地嵌入城乡空间系统,推动湿地治理从单一生态修复向多元社会功能拓展。项目不仅改善自然环境,更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乡村文化认同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在云阳县黎明古村,湿地修复与古村活化同步推进,厚财沟流域得以整治,鱼塘转化为生态景观,同时联动彭氏宗祠修缮、非遗“亚亚戏”复兴与智慧农业建设,打造集生态保护、文化研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单元。在沙坪坝区凤凰镇,原有溪流被改造为湿地公园,打造居民健身空间,成为城市边缘的生态休闲地标,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场景。


从“试点先行”到“全域推进”                                


市林业局介绍,重庆湿地类型丰富,尤以小微湿地密度高、功能多、分布广见长,占全市湿地面积约三分之一。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将小微湿地保护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于2024年印发《“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提出2027年前建成120个以上示范点的目标,并配套出台《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同步落实专项资金,构建起“市级统筹、区县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


下一步,重庆将持续推进“小微湿地+”全域建设,深化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融合路径,加快构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地湿地发展体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重庆”加速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