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方寸湿地书写绿色答卷 媒体聚焦重庆“小微湿地+”创新成果
第1眼TV-华龙网讯(张元丽 周熠)7月31日至8月1日,重庆市林业局组织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绿色时报等15家央级、省市级媒体记者,深入大足、荣昌、开州等5个区县,实地探访《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发布一周年的创新成果。记者团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重庆如何以“小微湿地+”为支点,撬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出富民新路径
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
在重庆市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中,有不少亮眼的湿地样本。其中如何做“+”法,让小小湿地化身带动乡村振兴的“聚宝盆”,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焦点。
走进大足区雅荷小微湿地,中新社记者青子新在荷香扑面的木栈道上,采访了雅荷小微湿地负责人陶麟。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30亩盆栽示范区年生产盆景1.8万盆,示范基地年生产水生植物30余万株,年产值达900万元。“我们不仅卖荷花,更卖风景。”陶麟介绍,这片湿地带动周边9000余人就业,村民通过种藕、卖货、开农家乐实现增收,真正实现了一朵荷花富一方百姓。
如果说大足区雅荷小微湿地展现了“美丽经济”的潜力,那么荣昌区广顺街道的尾水治理湿地则创造了“变废为宝”的奇迹。
上游新闻记者牟峰在现场看到,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劣Ⅴ类尾水,经过由花叶芦竹、风车草等植物构成的“净化带”后,水质显著提升至Ⅳ类标准。“这些再生水去年为企业供水19万方,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村集体还获得9.8万元分红。”街道副主任刘丰自豪地说,“活水”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流出了实实在在的“活钱”,让村民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
“+”出乡村旅游热
湿地串起城乡诗意
在沙坪坝区凤凰镇,中国网记者刘思含发现,1.3万平方米的河道通过自然曲线重塑和21.9万平方米绿化,将工业“锈带”变为城市“绿肺”。
而在300多公里外的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1.5公里长的厚财沟溪流清澈见底,红嘴相思鸟掠过花丛,这不禁引起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张凤的注意。
“湿地”不仅滋养了生态,更润泽了民心。去年超15万人次的游客,带来400余万元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张凤记录下这一幕:“传统农耕智慧、文物保护与湿地生态交融,才是最动人的风景。”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云阳县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风情,令她感到十分惊喜。
“+”出绿美新画卷
人与自然的共生密码
在开州区,小微湿地建设不仅修复了生态系统,更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走进王家湾小微湿地,500余株落羽杉临水而立。“优先雇本村村民施工,既抢了工期,又让大家增收。”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张犀介绍道。这种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做法,让城市金融报记者伊永军频频点头赞许。
相距不远的麻场湾湿地则展现了另一种生态智慧。第1眼TV记者廖梦然沿着42公里生态步道漫步,两侧30米宽的芦苇荡随风摇曳。对于这种巧妙的设计,张犀解释道:“步道供人通行,芦苇荡则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实现了人鸟各得其所。”这正是城市发展中为野生动物“留白”的生动实践。
一位步道上路过的村民告诉廖梦然。“以前这里荒草丛生,臭味扑鼻,路过都要绕道。现在水清了,鸟来了,我们有了散步赏景的好去处。”
湿地“小”文章
掀起网络“大”热潮
记者行期间,各大媒体“火力全开”,相继发布《重庆持续推进“小微湿地+”建设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立足“山水之城”资源禀赋 重庆推进“小微湿地+”建设》《重庆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公布 绿色奇迹演绎生态逆袭》等多篇原创报道,华龙网更是推出《湿地“微”澜》深度系列报道,相关话题引发网友关注。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太强表示,到2027年将建成120个“小微湿地+”项目。
从荷田经济到尾水再生,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绿肺”,重庆用“小微湿地+”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单选题。这场高温下的采访,记录的不只是湿地的蜕变,更是一座城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