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重庆集体林改“点绿成金” 创新驱动生态富民新路径探索
重庆是一座绿意盎然的城市,是我国西部重点集体林区。自2021年以来,重庆森林覆盖率就持续稳定在55%以上,集体林地占全市林地面积的90%以上。
集体林地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重庆的重要阵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擘画了深化集体林改新蓝图,推动全国集体林改再出发。作为全国三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之一,重庆市于2024年4月25日印发了《重庆市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行动方案》,为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绘制了“施工图”、明确了“任务书”。
一年多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区县、各有关部门紧扣“建设全国深化林改先行区”目标,聚焦“林改四问”,以“大胆探索、小步快跑”的方式,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全力跑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庆加速度。
聚焦“山要怎么分”
夯实数字林地使用基础
完善产权制度,是深化集体林改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重庆各地积极建立健全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
聚焦“山要怎么分”,重庆探索以“村”为单位开展林权矢量化,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智慧林长”子系统,夯实数字林地使用基础。
“不用自己跑手续,打开手机就能办理林权抵押贷款。”这是今年重庆市璧山区青杠街道塘坊社区林农张德光感受到的新变化。
在试点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重庆市璧山区实行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大力培育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林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璧山区上线运行了“数智林权”(1.0版),梳理林地流转申请业务审核事项,规范林权交易,并与“长江绿融通”等平台畅联,探索构建新型林业治理场景。
通过新上线运行的“数智林权”系统,“林权流转一件事”有了更方便、快捷和直观的操作场景。手指一点,相关证件和数据后台跑起来,线上就能完成所有审批和处置流程。
“短短3个工作日,10万元的贷款就发放到了我手中,解了燃眉之急。”青杠街道塘坊社区的张德光说道。
“‘数智林权’赋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林权数据全量归集,提升了部门监管服务效率,方便了经营主体办理林权事项,同时也赋予经营权抵押、融资等多种功能,实现涉林信息‘一屏掌控’,申办事项‘一键直达’。”青杠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该街道已创新办理林地经营权登记上千宗。
聚焦“树要怎么砍”
培育复合利用造林模式
产权明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分好的山”持续产出生态红利?重庆把目光从“确权颁证”转向“科学经营”。
为推动实现集体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重庆各地积极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公益林、商品林分类经营,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公益林动态管理机制,放活商品林经营管理,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对公益林实行分级经营管理。
从保障林木所有者权益、提高森林质量出发,各地放活人工商品林采伐,优化公益林及天然林采伐管理,培育本地特色造林模式,努力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种连要申报、用林要依法。”如今,这句话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8个黄连种植乡镇家喻户晓。当地通过实施“林下种植+森林经营”一体推进,建立起“林连互利共生”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长江中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325.29万亩、森林面积287.1万亩,是“中国黄连之乡”,黄连种植规模和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40%
近年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统筹规划利用、推广“森林经营+黄连种植”科学方法、创新经营方式等举措,构建以森林经营为导向的“林连互利共生”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并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四批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而这正是重庆市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一个缩影。据悉,近年来,重庆积极采取劳务合作、经营权流转、林木采伐分红、产业带动等多种形式健全利益联结工作机制,盘活闲置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整体价值。
聚焦“钱从哪里来”
拓展金融服务林业渠道
砍树不是目的,让树生金才是关键。
随着经营权的放活,林农普遍面临“手里有林、兜里没钱”的困境。重庆顺势把改革焦点从“砍树”切换到“找钱”,通过制度创新把沉睡的林权变成可抵押、可融资、可增值的资产,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金融“任督二脉”。
“有了这笔贷款,我就有充足的信心带动更多林农共享绿色红利!”近日,重庆市城口县瑞康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
“钱从哪里来?”这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放活林地经营权、保障林木所有权”,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林权抵押产品。《重庆市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城口县作为系统化改革试点县,要求城口县建立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创新开发林业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在此背景下,城口积极探索突破路径,创新建立“林业金融”服务机制,针对涉林主体融资信息不畅、审批周期较长等问题,制定《城口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金融服务试点方案》,探索融资需求与银行快速对接机制,设立“城口县林业金融支行”,推行“1+1+8+N”林业金融协作体系,建立“县—片区—镇街—村社”四级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前端需求收集、中端业务受理、末端审核办结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城口全县累计办理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000万元,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达22.65亿元。
聚焦“单家独户怎么办”
打造全国储备林建设样板
金融“活水”的注入,让分散的小农户第一次有了“抱团做大”的底气。但重庆清醒地看到,单家独户仍难抵御市场风浪。于是,改革再次升级——通过政府、银行、企业、村集体“四轮同转”,把千家万户的林地整合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大棋盘”,让“小农户”牵手“大项目”,实现规模经营、共同富裕。
针对集体林地分散细碎的特点和一些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突出等现状,重庆各地规范有序推进集体林权流转,促进集体林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重庆坚持“政府主导、银行主推、企业主体、农民主力”,统筹央企、国企、民企“三轮驱动”,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全市累计收储经营林地面积达402万亩。
酉阳是重庆市林地面积最大的县,林地园地面积超600万亩。近年来,酉阳抢抓重庆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重大机遇,聚焦为国家储林、为生态赋能、为百姓谋利,创新探索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酉阳以打造国家储备林建设样板为牵引,用好多元化主体优势,将集中连片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与农村“三变改革”、林地“三权”分置改革相结合,做大储备林规模、提升储备林质量、转化储备林价值。
酉阳先后引入央地混合制企业、民营企业并成立县属国有企业作为建设主体单位,不断完善流转集体林地开展国家储备林收储、建设、管理制度。
把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作为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前提,酉阳严格规范流转期限、流转方式、林地流转价格、林木采伐分成和流转程序,构建起了全县国家储备林“三轮驱动”建设新格局。
酉阳建立起林地流转得“租金”、采伐分成得“股金”、营林务工得“薪金”“三金”利益联结机制,推行用材林、经济林、景观林、蜜源林、碳汇林“五林共建”,实现山区绿色发展与百姓增收致富有机结合。
截至目前,酉阳已累计完成集体林地流转53.09万亩(2024年流转10.06万亩),覆盖全县35多个乡镇(街道)、186个村、5.3万农户(其中,脱贫户6520户)。其中,兑付集体林地流转费5460.5万元,今后每年应支付流转费2655万元。
从“三权分置”到“三金”联结,从数字林地到绿色金融,重庆用“组合拳”回答了集体林改的时代命题——产权清晰、经营放活、金融赋能、利益共享。一步步、一招招“点绿成金”,重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蹄疾步稳、稳中求进,其成效显著、成果丰硕、成就突出。如今的巴渝大地上、绿水青山间,“林改四问”不断涌现新答案,正在描绘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画卷,助力建成青山常在、草木生金的美丽新重庆。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还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升,林区发展条件持续改善,林农收入持续增加,开创山区林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重庆市林业局版权所有 重庆市林业局主办 市林业局值班电话(传真):023-61528866
ICP备案编号: 渝ICP备202200211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7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3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