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华龙网:法治“练兵场”,青山“守护人”——重庆市首届林业法治知识竞赛侧记

日期:2025-10-16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张馨月 张元丽)金秋十月,重庆市首届林业法治知识竞赛决赛在山城拉开帷幕。这是重庆林业系统首次举办法治知识竞赛,恰逢林业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这场竞赛,不仅是对全市林业法治人才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推动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起点。


一项厚积薄发的淬炼


在重庆市各区县林业主管部门组建的39支队伍的选手中,有深耕林政资源管理数十年的“老林业”,也有刚加入执法支队的“新锐”,有行政审批窗口的熟悉面孔,也有来自偏远林场的基层职工。此刻,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林业法治知识的“考生”。


“接到通知后,我每天下班都会花一小时看题、做题。反复研读的‘宝书’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它是林业法治的根基,从资源权属到法律责任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来自万盛经开区参赛代表队的郭芸妃分享着她的备赛经历。当被问及备赛中的难点时,她坦言:“我觉得最难记的是林业行政处罚中,不同违法情形对应的不同裁量标准,内容相近,特别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我通过自己画对比图,把相似条款放在一起区分,再结合一些实际案例进行理解记忆,效果就好多了。”


这份源于实践的困惑与在探索中获得的真知,是许多参赛者的共同心声。来自丰都县参赛代表队的敖平胜对此也深有体会,自备赛以来,他每天投入五六个小时专攻题库与法规汇编。“罚款金额等具体数字最难记。”在他看来,这番系统学习极大地提升了精准执法的能力,而竞赛的意义更在于打破了科室壁垒,让他对林业知识形成了整体认知。


正是这份对专业的敬畏,让平凡的备考,闪耀出不平凡的意义。领队抽签仪式上,各位领队表情凝重,抽到的不仅是组别,更是团队的命运。这场竞赛,从开始就充满了悬念。


一场为热爱奔赴的竞逐


10月15日上午9时,初赛正式开始。金宫厅内正式开启“战斗”模式。


必答题环节,考验的是基本功。选手们端坐于平板电脑前,神情肃穆,在短时间内审题、思考、作答,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快速的临场反应。


当比赛进入抢答环节后,现场氛围骤然升温,紧张感扑面而来。“3、2、1,开始!”主持人话音刚落,已有队伍抢答成功。来自九龙坡区参赛代表队的谢凯,以反应迅捷著称,屡次为团队抢得先机。“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他赛后回忆,“不仅要耳聪目明,更要脑快手稳,这比拼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态。”


来自云阳县参赛代表队的李超对题目设置印象深刻:“这些题目几乎就是我们日常工作的翻版。这让我意识到,法治不是空洞的条文,而是我们守护青山最坚实的武器。”


而赛场外,重庆市林业局政研处处长周旭一直关注着比赛的每一个细节。“这次竞赛,就像是在全市林业系统内部播下的一颗法治火种。”他看着忙碌的赛场说道,“选手们在场上比拼,我们在场下观察、交流。这种全员参与、层层比拼的形式,其意义远超竞赛本身,它点燃的是整个队伍尊法学法、用法护林的热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这股力量将深刻影响未来重庆的林业法治实践。”


经过一上午的激烈角逐,江北区林业局、云阳县林业局、九龙坡区林业局、江津区林业局、垫江县林业局等6支队伍从初赛中脱颖而出,拿到了通往最终决赛的入场券。


一次超越自我的成长


决赛的舞台,是更高维度的较量。


团队必答题环节,各队成员围聚一团,低语、争论、确认……在180秒内完成20道题,是对团队默契与知识整合能力的极限挑战。


最精彩的莫过于团队抢答。一道道多选题被抛出,题目复杂,选项极具迷惑性。抢答成功的队伍在30秒的短暂时间内,需迅速统一答案。“回答完毕!”当清晰的答案被准确报出,计分牌上跳动的分数,引来全场一阵赞叹与掌声。


决赛中设立的“个人赛”环节,更是将竞赛推向另一个高潮。18名选手同台竞技,在240秒内完成20题,这是纯粹的个人能力展现。计分规则别出心裁:得分相同,用时短者胜。这要求选手不仅要“准”,更要“快”,是智慧与速度的双重奏鸣。


这不仅是对法条记忆的考察,更是对法律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淬火。来自江北区参赛代表队的黄林周分享:“这次竞赛让我对林业法律法规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今后我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守护青山贡献法治力量。”


一堂入脑入心的法治公开课


经过激烈角逐,江北区林业局获团体赛一等奖,江津区林业局、万盛经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团体赛二等奖,云阳县林业局、九龙坡区林业局、垫江县林业局获团体赛三等奖。


竞赛的“硝烟”散去,留下的不只是名次与奖牌,更是沉甸甸的思考。


“竞赛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重庆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黎万山表示,“比赛非常精彩,选手准备充分,思维敏捷,我们看到了各区县林业工作者对法治的理解,正在从‘知道是什么’向‘懂得为什么’‘明确怎么用’深化。这正是我们举办首届竞赛的初衷。”


在赛场之外,这次竞赛更像是一堂生动的法治主题教育课。它让“依法兴林、依法护林”的理念,从文件走向赛场,从赛场渗入人心。一位带队领导感慨:“通过竞赛,我们发现了人才,更看到了差距。我们要把这种‘以赛促学、以学促干’的模式带回去,让法治成为每一个林业人的行动自觉。”


颁奖仪式上,获奖队伍手捧证书,笑容灿烂。那些熠熠生辉的奖状,不仅是对他们今日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明日守护青山、践行法治的期许。


竞赛落幕,法治长青。这群青山“守护人”从法治“练兵场”再出发,带着更扎实的学识、更坚定的信念,走向广袤的山林。他们带走的,不只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用最锋利的法治之剑,护佑重庆的每一片绿水青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