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林业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新重庆-重庆日报:市林科院高级工程师李秀珍:破解核桃繁育难题 40万亩山林长出“金果果”

日期: 2025-10-24
字体:

“除草的时候别伤着根系,肥料要少施勤施……”


10月21日,初秋,城口县双竹村的核桃林间,一株株核桃树苍劲挺拔,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秀珍穿梭在核桃林间,指导村民开展核桃树的秋冬管护。


40多岁的李秀珍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核桃妈妈”,20多年来,她扎根在科研一线,选育出了最适宜重庆山地条件的“渝城1号”“清香”和“渝露”等多个核桃优良品种,成为林农增收的“金果果”,带领着数万农户在崎岖山路上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破解本地核桃落果严重、品相差的难题


核桃是重庆山区常见的乡土树种,然而在多年前,重庆山区的核桃产业陷入困境。品种杂乱、落果严重、品相差等问题成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缺乏适应重庆本地高温、高湿、寡日照气候的优良品种。


作为重庆市林业科技帮扶核桃专家组组长的李秀珍深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种质资源抓起。


2012年,李秀珍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挖掘本土潜力,开启了全市核桃资源“地毯式”普查。数不清汗水浸透了多少件衣衫,也不知脚踩了多少里泥泞,所到之处的核桃资源信息悉数记录在她的笔记本里,再经过系统调查与性状测定后,李秀珍及其团队摸清了重庆核桃资源的“家底”,建立起重庆市首个核桃种质资源库。


经过多年的不懈观测、记录,李秀珍最终筛选出了最适宜重庆山地条件的“渝城1号”“清香”和“渝露”等多个优良品种,破解了老品种核桃落果严重、品相差的难题。


在全市推广种植40万亩良种核桃


有良种亦要有良法,优良品种需要和科学技术打出组合拳,才能满足经济、社会与生态的迫切需求。


最初推广时,老乡们对新品种核桃半信半疑,即便免费为他们进行高接换种,大家仍忧心忡忡。


“老百姓们不愿种,我就带头上。”李秀珍笑着说。自2015年起,她大力推动了“良种+良法”配套应用,在城口、巫溪、巫山、彭水及周边省市累计建设核桃高产示范基地2.5万余亩。在这里,从土壤改良、精准修剪到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集成了多项关键技术。


科学技术的魔力很快就显现出来——城口县双竹村基地,亩产青果从2019年的537公斤稳步提升至2022年的1500公斤,亩产值突破4000元;彭水乔梓乡长寿村,280亩核桃基地8年无收成,经高接换种和技术改造,第二年即实现亩产干果约30公斤,收益逐年递增,为全市低效林改造提供了成功样板。


村民们尝到甜头,也主动要求更换良种。如今,“渝城1号”“渝露核桃”等良种已在城口、巫溪、彭水等地推广种植40万余亩。


让科研成果惠及村民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李秀珍始终坚持的科研理念,如果科研只是冰冷的数据、晦涩的名词,那科研成果如何能做到落地生根,惠及万家?


这些年,李秀珍的足迹常年深印在城口、巫溪、彭水等群山环抱的偏远区县。从育苗到挂果,从防虫到修剪,她总能用老百姓听得进、悟得透的家常话,把核桃种植的技术要点掰开揉碎,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跟着做”。


“跟着秀珍老师,我学会了核桃种植的新技术,逐渐摸索到了核桃高产的诀窍。”城口县高观镇渭溪村核桃种植户何光顺高兴地说。他从2014年起,就参加镇里举办的培训班,跟着李秀珍一起学习核桃种植技术,如今他家已经建成了200亩高标准核桃丰产示范园,依靠种植核桃每年增收3万多元。


400余场集中培训如点点星火,点亮林农学技的希望;数千次现场指导只为解困种植难题;3万余名林农在她的讲解中,握住了核桃栽培的“金钥匙”,打开自力更生、靠山吃山的新通道……李秀珍被老百姓们亲切地称为“核桃妈妈”。


李秀珍说,接下来,她将继续扎根一线,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应用,服务林农,用汗水和热情描绘巴渝青山绿水的画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