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中,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生动诠释,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抓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双碳”战略、森林“四库”建设的重要途径。奉节县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与林下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聚焦规模质量双提升,项目建设实现三大突破性跃升
资源整合筑基,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自2020年5月以来,奉节县携手中林集团,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银行主推、企业主体、农民主力”四方协同机制,在兴隆、青莲、吐祥、甲高、冯坪、云雾、太和等7个乡镇51个行政村,以市场化运作方式高效完成林地流转40.38万亩,同步整合国有林场10万亩林地入股,在县域内初步形成50万亩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这一举措不仅夯实了“储备林+”产业体系的资源底盘,更通过规模化经营为后续生态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制创新赋能,打造强农富民新样板。五年来,中林集团探索构建的“四维增收机制”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通过林地流转收益保底、务工就业岗位开发、采伐分成利益共享、产业融合增值带动四大路径,项目区日均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累计支付林地流转费及务工报酬3.52亿元,惠及2万余户农户、覆盖10余万群众。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机制激活了乡村剩余劳动力价值,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生态效益凸显,筑牢长江屏障新高度。在储备林建设中,中林集团推行“科学营林+精准提升”双轮驱动策略,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国土绿化提质、森林抚育增效及差异化经营等组合拳,累计完成森林改造29.14万亩,实现3.08亿元生态投资高效落地。数据显示,项目区林木每亩年平均生长量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0%,通过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不仅增加了林木资源储备,更显著增强了森林“水库”“碳库”功能。目前,这一生态工程已成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标志性项目。
二、构建立体化开发格局,打造示范引领体系
推动林下经济全产业链深度拓展。以食用菌产业为先锋,中林集团创新利用营林剩余物,成功在青莲镇打造了1000亩林下姬松茸标准化种植基地。这一项目不仅为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更如同一颗活力种子,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有效促进林农增收致富。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两大示范基地建设:太和乡1000亩标准化林下牛膝基地已全面铺展,天升国有林场1000亩方竹笋种植示范项目也已正式开工。两大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未来万亩级“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笋”复合产业带的重要基石,为区域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提供战略支撑。
强化苗圃基地的种苗保障功能。在冯坪乡南津村,中林集团借助流转林地,精心打造了现代化苗圃基地。该基地具备强大的培育能力,年度可培育优质苗木100万株,目前苗圃现存总量达130万株。其存在切实保障了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对优质种苗的迫切需求,如同为森林质量实现精准化提升、林业产业达成可持续发展装上了核心动力引擎,从种源层面为林业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全力推进木材加工贸易板块突破发展。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三绿”并举“四库”联动要求,提升林地高质量发展,挖掘林木更高价值,中林集团积极谋划,全力打造具备森林资源经营开发综合能力、贯通林业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立足奉节地区独特地理优势,计划建设渝东北木材加工贸易产业园。该产业园建成后,将以强大的辐射力覆盖渝东北及西北地区,有力促进区域内林业产业协同升级,显著提升整体林业经济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推动林业资源实现高效转化与价值增值,为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三、创新发展模式,彰显多元价值
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通过三大创新实践,成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一是生态价值显著提升。建成50万亩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对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了关键力量;二是经济价值成绩斐然。创新推行“四维增收”模式,成为全国林业惠民的示范引擎,通过“储备林+N”模式,将亩均收益提升至5000元,有力推动了林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社会价值影响深远。首创“林菌共生”“林药间作”立体开发模式,极大提高了林地利用效率,使亩均综合收益提升300%,为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全新路径。同时,成功消除51个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为乡村振兴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