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焦点图片

新华网:绿水青山焕新颜——重庆主城“绿肺”缙云山“复苏记”

日期:2021-05-31

新华网重庆5月31日电(陈雨)初夏的重庆缙云山,层峦叠嶂,苍翠欲滴,彩色公路在高山与峡谷间蜿蜒。从北碚城区出发,约30分钟车程,便来到了位于缙云山马中咀的凭风看云观景台。

观景台背依山脉,三面视野开阔。站在玻璃廊道上,脚下青山似染,竹海翠浪起伏,放眼望去,北碚城区风光尽收眼底。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占地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的度假村。”重庆市北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6月,北碚区对原度假村房屋全部实施拆除,结合地灾防治同步启动生态修复,于2020年9月实施了马中咀生态修复工程——凭风看云观景台项目。

马中咀生态修复工程的打造契机源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

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是我国同纬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有着“植物物种基因库”美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北碚、沙坪坝、璧山三区,是全国罕有的位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重庆主城区的“绿肺”。

曾经,这里的居民为求发展一度突破生态红线,“靠山吃山”,违规“蚕食”林地,美丽的缙云山因此留下了一道道伤疤。

2018年6月,重庆市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拆除违建、生态搬迁、覆土复绿、颜值提升……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整治措施迅速展开。

截至目前,保护区内外共拆除各类建构筑物62万平方米,栽种植物77.4万株(棵),覆土复耕复绿42万平方米。黛湖、翠月湖、马中咀和腾龙垭等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工,生态环道、柏林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等雏形已现。

三年过去了,如今的重庆主城“绿肺”缙云山正在“复苏”。

大生态、大旅游 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怎样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做好新时代绿色发展答卷?这是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必须面临的难题。北碚区进一步挖掘缙云山周边、嘉陵江沿线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系统谋划以大生态和大旅游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坐落于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的金刚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8年3月,年久失修的金刚碑古村落正式启动修缮工作。目前,核心区修缮工作已全部完工,预计今年国庆正式开街。

“在金刚碑的改造中,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凸显绿色发展之要。”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廖攀说,金刚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既有原汁原味古村风貌,又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品鉴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届时,金刚碑将同缙云山、北温泉连成一线,成为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打造也是以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在相关项目的打造中,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凸显绿色发展之要。”北温泉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黛湖为例,在整治中,一方面大体量拆除沿湖的建筑,从根源上控制住流入湖中的污染水源;另一方面种植适合缙云山本地的乔灌木,并通过林相、色相的搭配和处理,做到既实现生态修复,又重新焕发黛湖原有的生机与魅力。

如今的黛湖,放眼望去,湖边绿树成荫,湖面碧波荡漾,湖底绿藻参差,湖堤倒影,相映成趣

“三长”联动智慧赋能 绿水青山焕新颜

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还离不开完善的守护机制。为此,北碚区积极探索“林长制”改革试点,建立起了“云长、林长、河长”为一体的“三长”联动智慧缙云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手段,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在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内的大屏上,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调看所有视频监控点的实时情况,实现远程实时监测;同时,所有巡护人员的信息、巡护路线等实时显示,如遇突发情况,后台可及时进行高效指挥。

“视频监控中运用了可见光自动识别和红外线感应技术,能自动识别烟、火等并上报情况。”北碚区林业局局长黄礼琴介绍,下一步,将扩大监测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全区森林区域全覆盖。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在巡护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上报、实时沟通,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缙云山北泉村林长钟纯杰说,通过APP,护林员不仅可以进行摄像、语音上报和任务收发等工作,还可记录下自己的巡山轨迹,并与各级林长实时沟通监管信息,让巡山护林更加精准高效。

目前,北碚应用基于大数据智能化手段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通过68个视频监控点,可覆盖全区95%以上的森林区域。如今的缙云山,每个山头地块都配备一名网格护林员,确保山林有人护、责任有人担。

这只是缙云山综合治理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之一。据了解,综合治理开展3年来,北碚已累计投入27.5亿元,缙云山269个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栽种植物77.4万棵(株),覆土复耕复绿45万平方米。

下一步,北碚持续巩固缙云山综合整治成果,让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让绿水青山成致富“靠山”,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