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寻迹大巴山”自然教育品牌活动
为持续深化生态保护理念传播,推动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实践。近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办的“万物有灵 寻迹大巴山”主题研学活动在城口县成功举办。20组亲子家庭通过三天两夜的沉浸式体验,在“学、看、做、思”中系统学习生态知识、近距离感受保护成果,有效搭建起公众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本次研学活动结合城口红色文化特色,将红色基因传承与绿色生态理念传播深度融合。研学伊始,亲子家庭走进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陈列馆,通过栩栩如生的标本、直观清晰的沙盘以及趣味互动体验,系统了解大巴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真切感受保护区在物种监测、栖息地修复等工作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开营环节特别设置的户外安全课堂,不仅为研学活动筑牢安全防线,更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大家树立“敬畏自然、守护生态”的责任意识。
活动聚焦生态保护核心,打造特色实践课程。在《野保相机的秘密》环节,通过展示红外相机拍摄的林麝、黑熊、黄喉貂等野生动物珍贵影像,让孩子们惊呼连连,一线工作人员分享的设备架设、野外维护故事,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死而复生”的崖柏》课程中,亲子家庭一边聆听崖柏的保护故事,一边动手进行崖柏主题自然手工创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加深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保护认知。此外,依托黄安坝科普教育基地、青草坪高山草甸等户外场景,组织开展植物辨识、昆虫观察、生态系统调研等活动,让大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观察方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夜间活动进一步丰富研学体验维度。《声音地图与森林音乐会》引导参与者捕捉自然声响,孩子们闭上双眼感受鸟鸣、虫吟、风过树叶的声音,再用画笔、文字将自然之声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表达,绘制声音地图;《大巴山奇妙昆虫夜》通过灯诱观察、放大镜实操等形式,帮助参与者近距离认识夜行昆虫的外形特征,培育“尊重生命、呵护自然”的理念。观鸟体验环节中,研学导师带领参与者识别褐河乌、红尾水鸲等鸟类,讲解栖息习性和生存智慧,让生态知识入脑入心。活动尾声,通过开展喀斯特地貌社区调查与自然笔记梳理,实现知识内化与实践转化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大巴山保护区联合专业机构立足本土自然特色,以“寻自然之迹,传递生态智慧”为核心理念,系统开发了“寻迹大巴山”自然教育品牌。该品牌聚焦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探究、自然观察等多元维度,精心打造了系列特色课程:《死而复生的崖柏》《听见自然的声音》《红外相机的秘密》《高山草甸植物观察员》等。目前,品牌已构建起“一馆多基地”立体化教育网络:在城口县城设立生物多样性陈列馆,打造室内科普中枢;于东安镇、北屏镇建成黄安坝生态体验基地及公众教育线路,形成户外实践场景;在岚天乡、河鱼乡布局高山草甸与阔叶林科普宣教点,强化在地生态展示。
下一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将持续强化自然教育品牌建设,丰富科普讲堂、主题研学等活动形式,让更多人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守护自然。通过凝聚社会协同保护合力,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