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家在中塘 | 重庆市第十一首共创型村歌诞生

日期:2023-07-28

7月2日至4日,在重庆市林业局的牵头下,重庆市第十一首共创型村歌的集体创作工作坊在忠县磨子土家族乡拉开序幕。工作坊以集体创作村歌的方式受到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爱故乡·村歌计划”发起人孙恒老师带领团队经过三天的走访调研,为后三天的集体创作打下基础。在前期的调研工作中,村歌计划团队走访多位村民,深入了解了中塘村乡土风情、文化历史和自然风光。


在调查的过程中,村歌计划团队在乡史馆了解到磨子土家族乡的历史根源,磨子乡得名于“取石为磨”、“形如磨子”。磨子土家族乡是重庆忠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它把“磨子山水,康养土家”作为发展主题,以“一镇、两园、两廊”为空间格局致力于实现乡村振兴。


在调研期间,村歌计划团队走入乡间,对村庄里的木匠、石匠、退休干部和教师等村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生命故事。在调研走访中收集到的素材将会用到后期村歌集体工作坊中,供村民创作参考。磨子土家族乡党委书记卢东海表示,村歌是文化振兴的一部分,它能够激发村民对村庄的感情,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同时希望村歌能够体现中塘村的生态之美和乡风文明。


本次村歌集体创作工作坊主要由“爱故乡—村歌计划”团队和中塘村村民代表组成,分为三天进行。第一天的主要内容是村民的生命故事自述,第二天是对村庄大事记进行梳理并进行歌词的初步创作,第三天则是词曲的修改和创作、村歌的排练和录制。工作坊创作期间,添加了许多趣味小游戏,调动起了村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村歌工作坊每天九点开始,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他们每天坚持提前到达工作坊。经过村民们的创作和工作坊的挑选,歌词的雏形初显,大家不断讨论和提炼歌词,斟酌每一个词语。“磨磨相合出细粮比磨磨相合一圈圈更加押韵,出细粮也代表了两层含义。”这是村民马培明在修改歌词时提出的意见。


词曲成型后,村民们在孙恒老师的带领下学会了这首集体创作的村歌。在一阵阵歌声中,69岁的村民曾庆树说道“我们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村歌,我很高兴,也希望我们的村歌能够唱出去让全国人民都听见。”《家在中塘》描绘了中塘村的美丽景色,表达了村民们对中塘村的深深的情感。在歌词讨论中,村民们一致同意加入中塘村的特色地名进去,“黑石头”、“马耳山”、“马家祠堂”等承载了村民们一代代的记忆,同时,在歌曲前面添加了村民们熟悉的童谣,整首歌曲才完整呈现。


村歌创作完成后,中塘村书记陈欣谈到参与创作村歌的感受,“感谢孙老师团队为我们创作了这么动听的村歌,也很感谢村民们的支持和参与让我们的村歌创作的如此顺利。”村歌是一个村庄精神凝聚的载物,它象征着一个村庄的文化,通过村歌的创作,帮助村民建立文化自信,同时用村歌带动中塘村的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