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生态系统。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年11月的第三周,是重庆湿地保护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珍爱湿地,共建美丽重庆”。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湿地资源丰富。目前,湿地总面积已达28.39万公顷,涉及内陆滩涂、沼泽草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6类。建立10处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市级重要湿地、4处市级湿地公园、17个湿地宣教中心,获批1个国际湿地城市。
不仅如此,重庆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近年来,紧紧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目标,颁布实施《重庆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重庆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0年)》,湿地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重庆在全国率先探索小微湿地建设,成立中国小微湿地创新联盟。西南地区唯一的国际湿地城市梁平,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小微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梁山草甸就打造出了一片“泡泡”湿地。
这些像泡泡一样的小微湿地,就像灵动的音符一样散落在大地上,除了美观以外,它还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比如画面中这块泡泡,它栽植了沉底植物黑藻、挺水植物鸢尾。另一块泡泡,它还有一条小小的沟渠,能够把当中的水引入到周边的水系,让水活起来,这样就达到了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的作用。
什么是小微湿地?一般是指面积在8公顷以下的小型湖泊、沼泽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下、长度5公里以下的河流湿地,可以分为自然型和人工型两类。自然演变形成的小湖泊、小型河溪、水塘、泉眼等,都属于自然型。人工型,则是指由于人为活动形成的小型湿地景观斑块,比如农田中的低洼地、城市中的小型景观水体、养殖塘等。
还是以国际湿地城市梁平为例,梁平没有大江大河,但境内小微湿地资源丰富。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它们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进而造福于民?梁平区礼让镇有发言权。
这里是梁平区礼让镇川西村,这条路叫渔米路。听地名就知道,这儿的村民,大多以养鱼为生。养殖过程中的尾水,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很高。如果直接排放,就会造成污染。小微湿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小水渠,700多米的长度,放置了200多排这样的生物毛刷。这些刷子,可以吸附污染物,但是不影响微生物和小动物通行。包括生态毛刷在内,一个小微湿地系统,多的会设置到十多层过滤设施,村民养鱼的尾水在这里沉淀、净化。
水质的改变,更新了养殖结构,提高了产品价值。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门口有小微湿地,村里的颜值也提升了。渔农旅融合发展,川西村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与礼让镇川西村不同,竹山镇猎神村则是在山间做“湿地文章”。
猎神村,地处明月山百里竹海腹地。先造纸,后开采石膏矿,生态一度遭到严重破坏。2017年,村里关闭石膏矿,划定生态保护区,开展生态修复。最初的方案,是栽大树、种花草、造园林、挖鱼塘,造价贵不说,还可能对生态造成二次破坏。古老的山村,其实有着天然的生态肌理。以本有的山势、小溪、梯田、水塘为基底,对矿山塌陷区进行人工微调,猎神村用原来方案三分之一不到的造价,形成生态多样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变成了热门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民变老板,民房变客房”,今年1至8月,村里接待游客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
这样的实践过程,引“智”非常关键。梁平,在将全国多所高校院所纳入“智囊”,成立由多专家教授领衔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同时,还引入了“数智”的力量。
天气变冷了,这个季节,梁平的双桂湖听上去却很热闹。从北方迁徙来的候鸟,已经陆续抵达。一个特别的“摄影师”,在时刻追寻着它们的身影。这个特别的“摄影师”,就是鸟类智能监测系统,它指挥着11个高空长焦摄像机,在湖面自动巡航抓拍,捕捉到目标后,立马进行“鸟脸识别”,识别鸟的种类、习性。就在今年7月,它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的身影,这是彩鹮首次在重庆被发现。
通过智能监测系统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科学划分区域,为野生动植物留足生存空间。
2018年,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定居”梁平;2019年,阔别重庆39年的灰雁前来越冬;2021年,“世界上最小的鸭子”棉凫首现;2023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落户”……候鸟们用脚,对这片优质绿意空间,投出了信任票。
在重庆大学教授、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袁兴中看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实质上为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看见湿地的美,提供了更多可能。
最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新一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黔江阿蓬江国家重要湿地、巫山大昌湖国家重要湿地,就名列其中。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一直在寻找与湿地共生的最佳范式。
不负山水,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