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重庆发布:这些小可爱,刷新缙云山新记录!

日期:2024-03-19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脉


林海苍茫,四季叠翠


是重庆中心城区的绿色屏障


这里保存着同纬度地区


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有着“植物基因库”的美誉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8.7%


生物多样性丰富


现有植物2407种,动物1071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种


珍稀濒危植物83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


18日,重庆市林业局消息,为掌握缙云山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情况,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23年5月启动开展缙云山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日前,该项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


目前,共调查到19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包括野猪、小麂、托京褐扁颅蝠等兽类26种,中华蟾蜍、合江臭蛙等两栖类8种,滑鼠蛇、王锦蛇、短尾腹等爬行类12种,白顶溪鸲、牛背鹭、小灰山椒鸟等鸟类144种。


其中,有豹猫、凤头蜂鹰、红嘴相思鸟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18种,有滑鼠蛇、灰胸竹鸡、大拟啄木鸟等市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


截至目前,调查到重庆市新记录1个——翼手目托京褐扁颅蝠,缙云山新记录2个——白顶溪鸲和小灰山椒鸟;再次调查到暗褐彩蝠,此物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重庆仅发现过1次。2024年1月12日,红外相机还首次在缙云山保护区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


今天,跟随小布丁一起


认识下这些刷新纪录的小可爱们


↓↓↓


托京褐扁颅蝠


托京褐扁颅蝠是翼手目蝙蝠科扁颅蝠属的一种,鼻吻部较短;耳短小,呈三角形,尖端宽且圆,耳屏短钝;头部和背部毛发呈棕褐色,面部和耳呈黑褐色,颈部和腹部毛色较浅,呈淡褐色;第1指基部和足部均具有明显的肉质垫,拇指的肉垫近椭圆形且较小,后肢的肉垫呈掌形,第3掌骨和第4掌骨长度较为接近,第5掌骨较短。托京褐扁颅蝠会在黄昏后不久开始活动,在夜间寻找食物。白天时,它们会在栖息地中休息,这些栖息地往往是岩石裂缝、建筑物的缝隙或老树的洞穴。


暗褐彩蝠


暗褐彩蝠是翼手目蝙蝠科彩蝠的一种,体型较小。无鼻叶,耳廓呈漏斗状,耳屏略呈披针形。翼膜和尾间膜呈灰色,被覆稀疏浅毛。翼膜后缘末端延伸至后足第1趾基部;尾间膜前缘末端止于脚踝。背毛总体近灰色,毛基部黑色,毛尖端深灰色,腹毛基部为黑色,尖端稍白而略带灰褐色。暗褐彩蝠为森林性蝙蝠。


白顶溪鸲


白顶溪鸲是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的一种,是夏候鸟、冬候鸟及留鸟,常见于溪水、河流等生境中,多停留在水边石头上或浅水中,停驻时伴随不停点头和上下摆动尾羽的举动。


小灰山椒鸟


小灰山椒鸟雀形目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一种,是夏候鸟及旅鸟。深灰色的羽毛让它拥有极好的隐蔽性,即使站在树枝上都难以一眼发现。雄鸟通体深灰色,头顶前部及前额白色,下颊至喉至胸腹白色而有时染污,两翼黑色,腰羽和尾上覆羽浅黄色。中央尾羽黑色,其余白色,具道白色或皮黄色翼斑。雌鸟似雄鸟但更显褐色,白色前额和翼斑有时不显。虹膜黑褐色;喙黑色;脚黑色。多成对或集小群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林地、灌丛中,也见于次生林和人工林中,觅食于乔木的中上层。


小灵猫


小灵猫是食肉目灵猫科小灵猫属的一种,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体型纤细,四肢较短且后肢略长于前肢,吻部尖而突出,体表具斑点,尾巴粗长且具明显的黑色环纹。身体毛色灰色至灰棕色,四足色深近黑。小灵猫常活跃于森林、灌丛等地,多在夜晚进行捕猎觅食活动。


“这些物种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新发现或再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物种的新记录或再发现证明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这种发现强调了缙云山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揭示了其作为生物遗传资源库的重要性。同时,为接下来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素材,将促进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