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核桃团队十年耕耘振兴产业
盛夏的重庆城口县高观镇渭溪村,核桃林郁郁葱葱,饱满的青果缀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除草施肥。重庆市林科院核桃团队研究员李秀珍仔细查看着核桃长势,信心满满地对身旁的农户说:“今年长势非常好,只要后续管护跟得上,丰收在望!”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重庆市林科院核桃团队十余年不懈科技耕耘结出的硕果。
十多年前,重庆城口、巫溪等地的核桃产业曾深陷困境。老化的核桃树品种杂乱、落果严重、品相差、取仁困难,不仅未能成为致富的“摇钱树”,反而成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核心问题在于缺乏适应重庆本地高温高湿寡日照气候的优良品种。
面对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2013年,核桃团队在城口、巫溪等地建立起引种比较示范园,从全国引进二十多个核桃良种,采用高接换种的方式进行严格的品种比较试验。团队成员长期扎根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地观察记录树木生长、抗病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经过数年的筛选,2015年,“渝城1号”因其优异的适应性脱颖而出,被初步认定最适合重庆气候。2018年,该品种顺利通过审定,为后续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挖掘本土潜力,团队自2012年起便翻山越岭,对重庆十余个核桃产区县开展了详尽的资源普查,收集信息、采集样本。历经多年努力,成功筛选出一批优异资源,建立了无性系试验园和重庆市首个核桃种质资源库。2024年,依托本土资源选育的城口首个无性系良种“渝露核桃”也通过了审定,更多适合重庆的良种正在孕育中。团队成员李秀珍深有感触地说:“良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最初推广时,村民们对良种半信半疑,直到亲眼见证“渝城1号”嫁接后第二年便大幅增产,才纷纷主动要求更换。如今,“渝城1号”和“渝露核桃”等良种已在城口、巫溪、彭水等地推广种植40余万亩,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有了良种,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核桃团队将示范园打造成良种“孵化器”和科技“试验田”。在这里,从土壤改良、精准修剪到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集成了多项关键技术。团队将这些验证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关键农时通过培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林农。“以前种核桃全凭经验,现在跟着示范园学技术,不仅产量提高了,管理成本还降下来了!”城口村民何光顺的体会道出了变化。
自2015年以来,团队积极推进“渝城1号”及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的示范应用,在重庆城口、巫溪、巫山、彭水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立了2.5万余亩高产示范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口县高观镇双竹村示范基地的青果亩产从2019年的537公斤,逐年跃升至2022年的1500公斤,亩产值超过4000元;彭水县乔梓乡长寿村一块曾连续8年无收成的280亩基地,经过高接换种和规范技术管护,嫁接第二年便见成效,如今平均亩产干核桃超过150公斤,为全市低效林改造提供了成功样板。良种结合良法的推广应用总面积超过40万亩,惠及林农40余万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为了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千家万户,核桃团队坚持下沉服务。他们组建技术推广小组,深入城口、巫溪、彭水等山区,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内容覆盖从嫁接后管护、整形修剪到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乃至采收加工的整个生产链条。近十年来,李秀珍及团队累计开展集中培训500多场次,进行现场指导数千次,直接培训指导林农超过3万人次。此外,团队还通过视频连线、微信群等线上方式,搭建起答疑平台,实时远程解决林农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从破解良种瓶颈到推动科技应用,再到扎根一线服务林农,核桃团队用十余年的坚守与汗水,深深融入了巴渝的青山绿水。未来,他们将继续带着这份执着,投身于板栗、油茶、花椒等更多经济林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续写“一棵树致富一方百姓”的振兴篇章。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重庆市林业局版权所有 重庆市林业局主办 市林业局值班电话(传真):023-61528866
ICP备案编号: 渝ICP备202200211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7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3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