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湿地“微”澜(上)丨方寸湿地泛起生态改善涟漪 “隐秘角落”重焕山水生机
核心提示:
洼泽灵秀,窥微识远。坐拥山水禀赋,重庆8公顷以下小微湿地占全市湿地三分之一,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生态的关键“末梢神经”。日前,重庆林业局发布第一批“小微湿地+”名录,涵盖了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等6个类型25个“小微湿地+”建设典型案例。犹如投石激澜,小微湿地模式于方寸间泛起生态改善的涟漪,汇聚成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在重庆实施“小微湿地+”一周年之际,第1眼TV-华龙网特别推出《湿地“微”澜》系列报道,一同探寻方寸之间的生态密码,感受巴渝大地上跃动的绿色脉搏。
一年时光,于历史长河不过白驹过隙,于开州区丰乐街道乌杨村生态发展而言,却非同寻常。
站在自家屋前,82岁的农民画家老刘透过窗户凝望眼前这片新生的绿意。只见落羽杉挺立,池杉摇曳,水葱与鸢尾在水畔交错丛生,几只白鹭掠过树冠,翅尖轻拂绿叶沙沙作响。他的画布上,汉丰湖的浩渺与文峰塔的沧桑曾是永恒主角,如今,门前这片重焕生机的6.77公顷小微湿地,正悄然成为他笔下的新风景。
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开州并不是个例。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重庆河流、库塘湿地密集,是长江上游地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修复,一些“隐秘角落”重焕生机,其生态价值正被更多人看见。
科学规划 全球愿景细化成实施蓝图
“小微湿地+”建设,科学规划是破题的关键一笔。
时间拨回2022年深秋,《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倡议发出。正是在这场全球湿地保护行动的号角声中,重庆敏锐地捕捉到小微湿地的独特价值。
“重庆市湿地总面积达28.39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保护蓄水、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星罗棋布、总面积占比超全市湿地三分之一的“生态细胞”,不应是隐秘的角落,而应是撬动全域生态发展的绿色支点。
于是,一场以“小微湿地+”为名的科学规划与实践,在巴渝山水间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将国际公约的全球愿景,细化为重庆大地的精准蓝图。
全市多部门联合行动,以重庆林业局为代表,各责任单位各司其职,首先依托无人机航拍与卫星遥感技术,完成全国首个省域级小微湿地全域普查,精准锁定了8.54万公顷小微湿地、28.12万个斑块空间分布。其中,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大板块的差异化建档,为“一区一策”修复奠定基础。
2024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并发布全国首部《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规范》,这份凝聚着科学规划的行动指南,迅速在全市掀起实践热潮。短短数月,一批批小微湿地褪去旧貌、焕发新生。
提质建设 分区施策破解生态难题
按照《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保护优先、系统治理、合理利用”的原则,长期被消落带生态顽疾困扰的开州王家湾小微湿地迅速打开思路。
通过挖基成塘,截留消落带退水中的湖水与水生动物;然后利用香蒲、水葱、荷花等水生植物层层净化塘水与地表径流;再于塘基上栽植500余株耐淹乔木稳固岸线。
如此一来,既有林泽又有洼地,大小三百余个“会呼吸的基塘”如星辰散落,冬季默默净化水质,夏季水退草长,自成绿毯。
运用相似的原理,梁平秉承“师法自然”理念打造的梦溪湉园,其巧妙借用地形优势实施修复,成功经验还被纳入了中国小微湿地保护国家标准。
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小微湿地类型,“+生态修复”的智慧关键在于,突破湿地生态修复功能单一的瓶颈,从地形、植物、动物生境等多方面综合进行生态修复,打造出多功能的立体复合型湿地。
有了成功经验,全市“小微湿地+”提质建设迎来曙光。市林业局按照规划,对照湿地档案分区施策,将其进一步细化为“小微湿地+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民宿康养”等模式。
由此,全市各地生态治理迅速显现出令人惊叹的成效。曾经刺眼的“脏乱差”被彻底抹去,代之以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立体湿地乐园。当地居民惊喜地发现,房前屋后多了一片清新怡人的休憩空间,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
全域推广 “+”法激活无限可能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
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城市,将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小微湿地保护和利用起来,人居环境的改善有了实施路径。而在广袤乡村,利用好“沟、塘、渠、堰、井、泉、溪”等本地原生自然资源优势,建成乡村小微湿地群落,则让乡村美起来、旅游热起来、农民富起来。
纵观重庆第一批“小微湿地+”名录,各地在“微”字上做足文章,于“+”法之间拓展无限可能,7个类型中既有“+生态修复”,也有“+生态保育”和“+生态旅游”,“小微湿地+”如投石激澜,于方寸间泛起生态改善的涟漪。
小微湿地+生态保育,万盛清淤引鸟是加法,万州种荷养鱼是加法,大足育种创新也是加法。结果显示,万盛青山湖漆匠沟小微湿地成了“招财池”,游客年增20%,周边10余家农家乐户均年增收超万元;万州池海湿地生态产业一条龙,生态鱼塘年产出3万斤绿色水产。
小微湿地+生态产业,大足雅荷湿地凭2000种湿地植物、1000个荷花品种蹿红,太空荷花、掌上微莲等“明星产品”年创产值900万元,带动就业9000人次;武隆黄白淌则依托高山、沼泽、湿地,建成珍稀物种“基因库”,林麝、红腹锦鸡在此栖居,森林植被固碳释氧,年“吞吐”二氧化碳超20吨,科研价值转化为生态财富。
而13个“小微湿地+生态旅游”如星辰散落,串起生态链、产业链、幸福链。
正如当地村民笑言:“以前水塘荒着长杂草,现在水里游鱼、水面开花、岸上数钱!”探索建设“小微湿地+”,重庆以寸土寸金的智慧证明,守住“绿意”,自能生出“真金”。
这方寸之间的涟漪,终将汇成美丽澎湃发展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