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缙云山,山风送爽,林海叠翠。秋意初染的重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科普盛会。随着9月6日启幕仪式的举行,2025年全国科普月联合主场活动拉开帷幕。
活动由中国林学会、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碚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标志着跨域联动的长江流域“自然有发现”科普联合行动全面启动。
缙云山的科普体验被巧妙设计为六大场景:在展览区,45块展板如同一幅生态长卷,讲述长江流域的动植物故事;在山林小径,1200名公众化身“公民科学家”,借助小程序上传超过1万条观测数据;在名家课堂,专家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读兰花、蜘蛛和濒危动物的奥秘。
入夜时分,手电光点点闪动,人们在林间悄声观察夜行昆虫和蛙鸣,感受自然的暗夜之美;在星空下,森林阅读音乐会将诗歌、歌声与古木交织成一片“星光共生之海”;在游园区,孩子们在拓印叶片、制作标本的乐趣中,理解绿色低碳的未来生活。
缙云山的林间小道,身着不同服饰的志愿者穿梭其间。科技工作者化身“科普领航员”,带领公众辨识鸟鸣花木;专业志愿者成了“自然向导”,守护探访安全;艺术志愿者挥动画笔、奏响歌声,将山林的灵感转化为创意作品。短短一天,累计300余人次、20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让这场科普盛会更显温暖。
“自然有发现”从缙云山出发,联动长江流域。来自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的25家自然保护地、植物园和科研院所,共同发起倡议,携手建设“长江自然科普走廊”。未来,物种监测、自然教育、科普研学等项目将在沿江展开,形成一条“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绿色长廊,让公众在长江保护中留下更多足迹。
缙云山不仅是这次活动的举办地,更是自然教育的“先行样本”。自2012年起,这里探索“把山林变课堂、让自然作教材”的路径,逐步打造出“漫步缙云”“笔记缙云山”等品牌,累计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百余场,服务青少年上万人次。从志愿者“种子计划”到“青山驿站”,缙云山已成长为全国自然教育的“样板”,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一场秋日里的科普盛会,不仅让市民触摸到自然的脉动,也在长江流域播下协作的种子。市林业局介绍,从缙云山出发,“自然有发现”将继续扩展影响力,让更多人走进自然,在探秘中受益,在科普中成长,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