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川美亮相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彰显生态艺术教育力量
9月22日,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四川美术学院受邀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大会平行论坛“第二十六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CRBN会议)。
期间,四川美术学院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策划创作的《生态共生:艺术参与生物圈未来》主题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格遴选,在杭州主会场惊艳亮相。
据了解,该展览构建起“生态—人类—未来”之间的感知桥梁,探索艺术在重塑自然关系、建构未来生活方式中的积极作用。展览立足东方哲学“生命—生计—生态”的整体观,巧妙融合科技艺术、跨媒介装置与在地材料,选取兼具生态意涵与中国文化象征的“竹”与“米”为创作元素,打造出10组沉浸式艺术装置。观众置身其中,通过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交融,激发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思维互动,拓展生态艺术在当代社会的表达边界。
展览期间,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市林业局举行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携手共建“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并共同启动雪宝山、阴条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名录行动。依据协议,双方将在科学研究、“三兴”计划、创新实践、生态艺术智库四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筑牢生态艺术基石,推动生态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此外,为迎接此次大会,四川美术学院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还发布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其中,“行动中的生态艺术”特刊,通过生态绘画、设计、手工艺、雕塑与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深化人们对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认知,实现生态伦理与艺术审美的高度统一。“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丛书”《博物民族志》,从“以生命为中心”的视角出发,提出“博物民族志”这一新知识形态。“生态与生物设计丛书”《生物艺术:现实的重构》,梳理了生物艺术回应“意识危机”的独特路径,探讨艺术家通过生物组织、生态系统构建及科幻叙事,对生命、自然、环境等议题的深刻叩问,揭示生物艺术如何拓展艺术边界。
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明确“以生态艺术为战略支点”,率先探索构建高等艺术教育绿色转型新范式,通过举办“生态艺术高峰论坛”,汇聚多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发起成立“中国高校生态艺术联盟”,搭建跨校协同创新平台;聘请多位“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专家担任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顾问,为生态艺术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学术支持。
四川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以生态艺术为战略支点,发挥地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文化多样性富集区的独特优势,扎根本土生态与文化系统,构建具有全球视野、民族根基、时代精神的生态艺术教育体系,打造中国特色高等艺术教育绿色转型新范式,为美丽中国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