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五倍子树,享八辈子福。”在重庆酉阳,这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如今成了当地农民靠林下经济增收致富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酉阳县抢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县契机,以五倍子特色产业作为改革突破口,把科技支撑作为提升五倍子产业的关键举措,深耕特色林下经济,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模式创新,让昔日的荒山荒地变身“聚宝盆”,让传统农民蜕变为“技术型新农人”,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双赢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打工仔到新农人:荒山种出“致富梦”
“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两个娃读书都得紧着花。”回忆起过去的生活,酉阳县丁市镇中坝村脱贫户陈长河感慨万千。2019年,随着孩子大学毕业,年事已高的他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打工生涯,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家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长河接触到了五倍子种植项目。在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下,他从租种八九十亩荒地起步,如今已发展建成400余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
基地发展不仅改变了陈长河的生活,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常年有5-6个工人,忙时超过10人,一年工资支出10余万元。”更让他自豪的是,在他的带动下,周边两三户脱贫户也通过种植五倍子实现增收。
2023年,陈长河的基地成为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的酉阳中药材药源基地,五倍子按3万元/吨保底收购,年售商品倍约12吨,加上培育的16万-18万袋蚜虫,年收入稳定可观。“别人以前说我种这么多五倍子是‘疯子’,但我觉得种五倍子就像第二次谈恋爱,得用心干。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说起如今的日子,陈长河满脸笑容。
合作社抱团发展: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在酉阳县,像陈长河这样靠五倍子致富的农户并非个例。以酉阳县鸿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正通过“抱团发展”的模式,把分散的小农户串联起来,让更多人共享林下经济的红利。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现有社员36户,覆盖4个村民组。其230亩五倍子标准化种植基地中,150亩高效丰产林已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年产商品倍约30吨。配套建设的蚜虫培育基地和苔藓培植区,年产蚜虫10万-12万袋,为五倍子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合作社坚持“科研院校+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创新推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和“劳务雇佣+多渠道增收”双重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收益按“农户40%、村集体60%”分红。同时,农户可在基地从事栽树、除草、挂虫、采收等工作赚取劳务费,加之在林下种植黄精、紫苏,林周养殖中蜂的“额外收入”,实现了“一块地,多份收入”。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带动40余户农户增收,其中5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4500元,五倍子产业真正成了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
政策科技双护航:小倍子撑起“大民生”
五倍子产业能在酉阳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的“春风”和科技的“雨露”。
据酉阳县林业局副局长田天云介绍,酉阳县不仅将五倍子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扶持产业,还依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出“三个联动”:一是采取“政府资金引导、市场主体联合、配套设施共享”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五倍子烘干房3座、冷链仓储中心2个,推广引用“石墨烯+纳米地暖”智能温控系统43套,开发“微环境平台”,集成GIS地块管理、虫情AI监测功能;二是根据倍农的资金需求积极办理普惠林业贷款,以五倍子产业基地作为抵押授信,创新推出普惠金融产品,在原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5%,为五倍子产业提供资金金融支持;三是针对五倍子生长易受气候影响的问题,林业局联合保险公司开发专属险种,为种植户筑起“抗风险屏障”。
科技支撑则为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早在产业起步阶段,酉阳县就与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西南大学建立合作。专家团队长期扎根一线,攻克了“树、虫、藓”三要素协调的技术难题,通过改良收虫棚、推广无土植藓培育蚜虫、研发人工挂虫技术,让五倍子单产从最初的5公斤-10公斤飙升至80公斤-120公斤,鸿顺合作社等示范基地甚至达到160公斤,原料林综合收益也从每亩500余元提高到6000余元,实现了“量价齐升”。
“以前种庄稼靠经验,现在种五倍子靠技术。”陈长河表示,科技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舒心。
生态经济双赢:“金色产业”绘就振兴新图景
如今,漫山遍野的五倍子树成了水土保持的“生态卫士”,酉阳县也催生出“林中结倍、林下种药、林间养蜂、林外农文旅融合”的立体经济格局。鸿顺合作社正规划依托南腰界红色景区,建设“五倍子生态产业园”,打造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酉阳县也计划在五倍子产量达标后,推进“基地+深加工+销售”一体化,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陈长河的“个人致富梦”,到合作社的“抱团发展路”,再到全县的“产业振兴图”,小小的五倍子在酉阳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作物,而是串联起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金色纽带”。正如当地农民甘纪平所说:“这满山的五倍子树,结的是‘金果’,盼的是‘好日子’,走的是‘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