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绿色时报:2025年重庆市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暨湿地保护宣传周在黔江启动

日期:2025-11-07

11月5日,2025年重庆市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暨湿地保护宣传周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正式启动。


活动现场 欧武夷 摄本次活动主题为“共建湿地生态 守护鸟类家园”,活动由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政协等部门及相关区县的代表、志愿者、市民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生态保护,共筑绿色家园。


重庆是西南山地湿地的典型区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其中鸟类500余种,具迁徙习性的候鸟超300种。重庆市已建成湿地公园26处、国家重要湿地2处、市级重要湿地3处,发布“小微湿地+”名录25处,首批划定9条候鸟迁徙通道并设立鸟类环志监测站,持续开展越冬水鸟同步监测。阿蓬江湿地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中华秋沙鸭已连续14年在綦河流域江津段越冬。


在活动现场,学生、护林员、司法、快递员、市民代表依次上台,共同宣读《鸟类保护倡议》。来自黔江、梁平、开州三地的湿地工作者,讲述了湿地从“闲置洼地”到“生态宝地”的蝶变:梁平竹山场镇尾水湿地让污水变清流;黔江官村湿地以花卉观光和研学旅游带动村民增收;开州则以“科研+特色修复”模式,让2万余只候鸟重返栖息地。不同的地方,同样的努力,都在诠释“生态美”与“民生富”的双向奔赴。


互动区内,市民们领取“生态集章手册”,在湿地问答、拼图游戏、糖画体验中感受生态乐趣。邮政展棚也成为“人气打卡点”,印有中华秋沙鸭、黑叶猴、鸳鸯等珍稀动物图案的邮票整齐陈列,展现巴渝野生动物的灵动之美;自助打印明信片成了最受欢迎的纪念品,市民可现场拍照打印,将自己的形象与飞鸟同框,并加盖特制纪念邮戳。


在“小微湿地+”成果展前,25处点位的修复路径与管护做法以图文方式串成“生态地图”,不少市民拿着手机拍下关键做法;在保护区展位,工作人员展示保护成果,向市民讲起“动物如何被发现、救护、重返自然”的完整流程。舞台一侧,脱口秀演员用诙谐段子把“湿地像地球的肾脏”“观鸟不近巢、不投喂”等知识点讲得浅显易懂;互动竞答随即“接力”,观众举手抢答,主持人补充延展,知识在笑声里被牢牢记住。


黔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数字赋能和制度保障等举措,空气质量居全市重点区域首位,森林覆盖率达65%,阿蓬江水质长期保持Ⅱ类及以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已成常态。


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已形成“保护修复—监测预警—执法监管—公众参与”相衔接的工作闭环。前期通过湿地植被重建、栖息地恢复等工程夯实生境基础,划定候鸟迁徙通道并开展环志与越冬水鸟同步监测,为候鸟迁飞提供更安全的通道和“补给站”。


今年以来,重庆会同公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执法,查办野生动植物案件142起、打击处理192人,联合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跨部门、全链条机制基本形成。接下来,重庆将一体推进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系统修复,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处置,做强科普宣教与社会参与,把“爱鸟护湿”嵌入校园、社区与文旅场景,汇聚部门、行业与公众合力,共建湿地生态、守护鸟类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