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少年与古树的“双向奔赴”:在守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成长







第1眼TV-华龙网讯(石意)什么样的树被称为古树?是历经百年风霜仍枝叶繁茂的“生态见证者”?是陪伴岁月更迭、诉说乡愁记忆的“历史叙述者”?还是扎根泥土、滋养文明的“绿色守护者”?
带着这些疑问,11月8日,25名华龙网小记者走进重庆市潼南区,在一场以“触摸自然脉搏,保护古树名木”为主题的探索之旅中,近距离感受古树的生命张力,探寻古树保护背后的科学与文化,种下一颗“守护绿色”的青春种子。
寻访红色印记 感悟“兄弟树”革命精神
晨风微拂,潼南区双江镇的杨闇公烈士生平事迹展览馆迎来了特殊的“课堂”。小记者们在讲解员带领下,沉浸式聆听这位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的革命故事,体会他“为理想信念英勇奋斗”的青春力量。
走出展馆,孩子们在杨氏旧居前院驻足凝望——那棵橙子树依旧挺拔,它正是由杨闇公与杨尚昆兄弟亲手栽下,被当地人称作“兄弟树”。百年过去,枝繁叶茂的它,见证了家国风雨,也承载着革命火种。
“我没想到一棵树也能承载信仰。”小记者夏梓萌说,“树就像他们的誓言,即使风雨再大,也不弯不倒。”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棵古树不只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
这份跨越百年的情感共鸣,正诠释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第七条所提出的要求——要“传承古树名木文化,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古树之美,不止在枝叶,更在那份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
科技赋能护绿 解锁古树健康“密码”
午后,小记者们来到潼南区自然教育中心的生态馆。展区内陈列着桢楠、黄楠、水楠等珍稀树种的影像与标本,屏幕上实时播放着古树监测画面。潼南区林业局工作人员何朋俊正为大家讲解古树健康的“诊疗之道”。
“古树就像老人,需要‘体检’、‘复壮’。”何朋俊笑着说,他向孩子们展示了土壤墒情仪、树木监测探头等设备的工作原理,介绍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分析树势、改善环境、预防病害。孩子们围在展示台前,认真听讲,不时举手提问。
“这些设备真的能知道树的‘身体状况’吗?”小记者邓佳文问道。何朋俊点头回答:“是的,现在我们通过数据监测,能知道古树缺不缺水、有没有病虫害。这些信息会上传到古树名木信息平台,帮助我们及时养护。”
科技的力量,为古树织就了一张“隐形的安全网”。这一理念也正呼应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中提出的要求——建立巡查制度,利用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动态监控古树名木。在制度与科技的双重守护下,古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拓印自然印记 共筑青春守护之约
在自然教育中心的研学室内,“古树拓印与艺术手作”活动正热烈进行。孩子们围坐在长桌旁,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用描摹、绘画等方式记录心中的古树形象。
有人用绿色线条描绘出古树的高大轮廓,有人将年轮纹理画成抽象图案,还有人用文字写下祝福——“愿你再活一千年”。作品一件件完成,墙面上铺满了童心与敬意。
“我画的是那棵‘兄弟树’,它好像也在守护我们。”小记者李加贝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带家人来看这棵树,让更多人知道要保护它。”
本次华龙网小记者潼南区古树名木守护者行动,成功地将科普教育、古树保护与科技实践融为一体。它不仅仅是一堂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课,更是一颗播种在孩子们心中的绿色种子。
通过亲身体验,小记者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纷纷表示,将从自身做起,争当古树名木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的宣传者,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历史与自然遗产贡献青春力量。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重庆市林业局版权所有 重庆市林业局主办 市林业局值班电话(传真):023-61528866
ICP备案编号: 渝ICP备202200211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7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31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