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潼南区用二十年的深耕细作,绘就了一幅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二十载春秋里,潼南林业工作者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初心,在国土增绿、产业兴绿、智慧护绿、惠民享绿等方面不断突破,更以林长制为纲筑牢责任体系,以小微绿化为笔勾勒生态细景,完成了从“绿量积累”到“品质提升”、从“生态守护”到“民生普惠”的精彩跨越,铺就了一条独具潼南印记的林业现代化路径。
绿满潼南:从生态短板到森林之城的跃迁
潼南的生态重塑,始于对环境痛点的果断攻坚。二十年前,这里曾因水土流失等问题,森林覆盖率尚不足18%,生态基底薄弱。2017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角吹响,一场全域性的植绿行动就此展开。通过退耕还林、荒山播绿、疏林提质等系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47.49万亩,截至2024年,森林覆盖率已突破36%,林木蓄积量达241万立方米,绿色版图持续扩张。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成效显著,已完成5.89万亩造林。投入8500万元推进九龙山城市森林公园、双江金龙山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让涪江、琼江两岸绿意绵延。与此同时,小微绿化工程同步推进,在街角空地、居民院落、闲置地块见缝插绿,打造“口袋公园”“社区微绿地”40余处,让绿色渗透到城镇肌理,形成林城相拥、林水共生、林路相衬、林居相伴的格局,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43%。
智护青山:科技赋能与林长制共筑屏障
潼南将科技力量注入林业保护,同时以林长制压实管护责任。全区建立区、镇、村三级林长体系,明确责任区域与管护清单,将生态指标纳入考核,构建“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指导员”的闭环管理模式,让每片林地、每株树木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2025年1月,全市首个“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平台在潼南上线,为93株古树名木搭建“数字防护网”。该平台依托公共数据资源库,整合“全量管理、动态监测、价值挖掘、成效评估”四大功能,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酸碱度等指标,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对山体滑坡、病虫害等12类风险实时预警,将问题处置时间从5天压缩至2天,效率提升60%。
在五桂山楠木生态公园,专家团队对百年古楠木群开展首次系统性修枝复壮,遵循“保护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清理病枯枝条、疏剪过密枝干,有效改善古树生长状态。区林业局为每株古树名木建立数字档案,结合林长定期巡查,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护,让“绿色活化石”焕发活力。
森林防火方面,“智慧林长+森林防火”云平台全面启用,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确保林长与护林员熟练操作。高温高火险期推行“24+5+2”工作机制,落实24小时值班、重点林区夜间巡护,每日出动280余人次;借助无人机巡查、林火视频监控等技术,严格执行“135”火情处置机制,织密森林“防火网”,有效遏制了火灾风险。
绿惠民生:生态红利化作百姓幸福感
林业发展的成果最终惠及民生。全区新建、改建城市公园、广场、游园59个,建成6个森林康养基地,依托九龙山森林公园、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等12处大型生态场所,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柚子、柠檬、梨花等10余个生态节事活动,吸引游客体验田园乐趣,激活生态经济。
古树资源成为文旅新亮点,潼南打造“南北”“东西”两条古树主题旅游线,将93株古树名木“落地上图”,举办“古树传情·林文旅兴”活动,带动游客量增长30%,旅游收入超100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小微绿化则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家门口享受生态福利,获得感持续提升。
向新而行:续写林业现代化新篇章
站在“两山”理念二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潼南林业正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以森林为纽带融入双圈建设,推进遂潼林业一体化发展;深化林长制改革,完善跨区域协同管护机制,释放制度效能;持续推动小微绿化向纵深发展,结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让绿色版图不断延伸。同时,升级古树名木数字化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保护,打造“一地创新·全市共享”的“潼南样板”。
二十年栉风沐雨,潼南林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如今的潼南,青山叠翠、碧水潺潺、百姓安康,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人心。未来,潼南将继续沿着“两山”理念指引的方向,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多潼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