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林业局公布第一批“小微湿地 ”名录,巫溪县西流溪汉阙公园小微湿地成功入选。这一位于红池坝景区腹地的生态明珠,以12.6364公顷的坑塘水面湿地为核心,融合汉阙历史文化与湿地生态保护,成为重庆市“小微湿地 ”创新模式的典范之作。
深挖汉阙文化内涵,打造千年历史人文地标。西流溪汉阙公园得名于其核心文化元素——汉阙。汉阙作为汉代典型建筑,是古代礼仪制度的物质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公园内的汉阙主题浮雕墙长达30米,复刻东汉盐马古道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汉代文化魅力。公园设计深度融合地域历史文化,全长2公里的步道采用汉代几何纹砖铺装,路灯造型源自渠县冯焕阙,形成“步步有汉韵”的游览动线。这些设计不仅是对汉代建筑的致敬,更是对巴渝地区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与再现。
加强湿地生态建设,构筑高山生态屏障。西流溪汉阙公园小微湿地地处海拔1600-2630米之间,年均降水量达1953毫米,得益于丰沛降水和周边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内水质清澈,透明度达1.5米,可见沉水植物摇曳生姿。公园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包括截污纳管阻断污染源、构建生态浮床净化水质、清理垃圾和违规建筑、边坡修整和植被修复等,确保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园区已记录到金雕、绿翅鸭等23种鸟类,以及红桦、云杉等原生植被,成为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生态体验场景。西流溪汉阙公园不仅是一处生态保护区,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旅目的地。公园立足巫文化及其衍生出的养生修身文化,以春秋战国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小众高端型文化度假养生体验。湿地中央设有“生态绿岛”供鸟类栖息,沿岸分布5处伪装式观鸟台,配备望远镜与鸟类图谱,成为亲子科普的理想场所。湿地畔设置的仿春秋战国巫医采药场景的草庐,让游客可参与草药识别、古法抄经等体验活动,实现“文化场景化”。公园的研学路线设计独具匠心:游客可以沿着西流溪探索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水文奇观,观察河床上天然的钙化池;在秋季,3500平方米红桦林红叶覆盖率超90%,落叶随溪流形成“金色航道”;冬季则成为候鸟驿站,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新建的栈道系统既减少了生态干扰,又让游客可近距离观察湿地生物。采用铅丝笼 块石结构治理水患,既解决了洪涝问题,又形成了可亲近的“石滩浅溪”,供游客踏水嬉戏。
促进生态民生共赢,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西流溪汉阙公园的建设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游客量逐年递增,节假日期间更是迎来旅游高峰,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当地村民开设了众多农家乐,提供特色农家美食,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湿地建设与运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从施工人员到保洁员、管理员、讲解员、导游等,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
未来,公园将继续利用重庆市“小微湿地 ”名录补助资金,开展湿地修复工程,对147亩湿地进行植被修复和原生鱼类增殖放流,进一步促进生态平衡。同时开展水质检测和科普宣教工作,设置宣传标识牌,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西流溪汉阙公园小微湿地的成功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可以相得益彰。这里不仅是各种珍稀动植物的家园,也是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