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9月1日《重庆市林长制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以来,潼南区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将制度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在林业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执法协作等领域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路径与工作模式。截至2025年8月,全区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不变,活立木蓄积量达241万立方米,琼江、涪江沿岸新增生态廊道12公里,全面推进撤销松材线虫病疫区巩固提升工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提升”。
构建全域责任体系,管护责任“一竿子到底”。创新建立“三级林长 三员网格”组织架构,纵向贯通17名区级、125名镇级、271名村级林长,横向联动442名护林员、264名监管员、35名指导员,实现54.4万亩林地管护“无死角”。进一步完善“林长 警长 检察长 法院院长”司法协作机制,联合开展“绿盾”“清风”等执法行动5次,查处乱砍滥伐、非法猎捕等涉林案件19起,司法协作效率得以提升,全区形成“齐抓共管、严打严治”的生态保护格局。
打造智慧监管模式,森林防护“一张网覆盖”。贯通“智慧林长·森林防灭火”场景,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林火视频监控三大技术,覆盖90%重点林区,森林火情识别时间从原1小时缩短至10分钟内。同步构建“人防 物防 技防”立体防火体系,组建有专业扑火队伍1支、半专业队伍23支,设立防火检查站18个,未发生森林火灾,继续保持“零重特大火灾”纪录,筑牢了森林安全“防火墙”。
创新宣传培训机制,群众知晓率“大幅提升”。围绕《办法》宣传打造“立体矩阵”:开展专题培训25场次,由专业人员解读核心条款、实操技能,覆盖基层人员1300余人次;利用“潼南林长制”微信群,开展政策解读、知识讲解等,基层干部接受率达95%以上;通过“街头宣传 村村通广播 流动宣传车”开展活动120余场次,发放资料5万余份,覆盖群众40余万人次。各镇街将护林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全区建立“十户联防”体7400余个,群众护林防火知晓率大幅提升。
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生态质量“显著改善”。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为核心,在前期完成造林6.53万亩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森林质量提升。近年,在琼江、涪江沿岸打造岩柏生态林、湿地缓冲带等示范项目28个,双江镇金龙社区岩柏成活率达92%以上,成为川渝毗邻地区生态修复样板。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区93株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建立“一树一档”保护机制,开展了复壮修复工作。针对绿化空间不足问题,整合资金210万元修复“边角地、荒地、坡坎崖”,建成“口袋公园”“社区微绿地”40余处,城镇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43%。这些举措和成效为《办法》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价值转化路径,林业产值“成正比增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54.4万亩林地确权颁证,发放林权证16.2万余本,明晰产权激发林农积极性。创新“林地入股 保底分红”模式,引导15家企业参与花椒、枳壳等特色林业开发,建成“企业 合作社 农户”示范基地23个;依托五桂山楠木生态公园等8处生态场所,开发森林康养、古树旅游线路,带动游客量增长30%。全区林业总产值成正比增长,证明《办法》的实施可推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深化跨区域协作,治理实现“一体化发展”。与四川遂宁共建“遂潼一体化”林长制创新示范区,联合举办《办法》解读会、林业有害生物联合宣传、检疫等活动2次,共享监测数据130余条;在川渝边界设立宣传站点11个,联合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百日宣传”,发放跨境资料、口袋23000余份;建立跨省违规调运松木“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开展“2025护松行动”,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推动毗邻地区生态保护“同频同向”。
聚焦问题精准施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针对基层队伍“年龄偏大、技术薄弱”问题,全面实施“林长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培训无人机操作、智慧防火平台使用等技能,推进实现护林员新技术应用覆盖率100%;针对偏远林区智慧监管盲区,新增110余个视频监控点位,推动监测网络“全域覆盖”;建立“问题清单—整改—销号”闭环机制,累计解决基层反映问题127个,整改率达98.6%。
下一步,潼南区将继续以《重庆市林长制办法》为遵循,深化“智慧林长 森林防火”建设,进一步全面推动管护“智能化”;积极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推深做实“小微绿化”,以更实举措守护绿水青山,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贡献力量。